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编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概况



  1985年2 月,农场共兴办了家庭农场3794个,其中有机械家庭农场232 个(有一台大型机械,承包相当数量土地),手工家庭农场3562个(每个职工30亩地,靠有机户代耕)。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即农场对家庭农场进行土地发包,收取利费,对生产经营进行宏观指导和提供服务,家庭农场则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主体。但由于农场实行了生产费垫支、生活费预借政策,加之改革经验不足,当年出现了大批挂账家庭农场。根据家庭农场产生挂账的原因,少部分是自然灾害和经营不善所致,大部分是由于私卖粮豆产品所造成的假挂账导致农场部分利费无法实现。全场3794个家庭农场,有1500余户挂账,挂账总额达到252 万元。
  兴办家庭农场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虽然提高了,但由于大面积的土地被分成若干小块,有的种大豆,有的种玉米,一个地号品种不一,出现了“花花田”,严重影响了统一整地、航化作业、换茬轮作、农业科技推广、种植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正常开展,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986~1989年,农场对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调整。
  1990年,根据宝泉岭管局党委的要求,在全场农业生产队开展了“五项达标”活动,规范家庭农场的经营活动,全面提高职工家庭农场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经济效益。
  1991~1993年,由于对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来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了在农业改革上的冒险性和盲目性,使农场的经济发展进入低谷。
  1994年,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提高阶段,全面推行“两自理、四到户”,使职工成为利益和风险的主体。
  1995年,开始整顿生产秩序,实行生产储备金、农时保证金、农机技术状态保证金制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场的整体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并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1998~2000年,农场渡过了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承包难的严峻挑战阶段。
  15年来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