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科技 一、种子包衣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生产用种子仅用简单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福美双或大豆用钼酸铵等微量元素进行拌种。
从1993年开始,不同作物的种衣剂在农场相继推广应用。由于种衣剂具有杀菌、杀虫功效,并配有适量的微量元素及良好的成膜性,为作物种子的带肥、防病、健身、保苗、壮苗、抗低温提供了较好的保障。现在农场的全部生产用种子(水稻除外)100 %经种子加工厂统一包衣处理。
二、化学灭草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化学除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但仍以茎叶处理为主。即通过叶面吸收传导,抑制破坏细胞结构或生理机能。由于茎叶处理施用时期短,难度大,药害重,不易把握住时机。
1993年,农场开始推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使杂草在萌发过程中就受到药害,抑制或杀死杂草。到1995年得到了种植户认可并被广泛应用。
1998年,随着优化除草剂配方除草的合理应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技术应用面积达90%以上。减轻了药害,降低了残留农药含量,增强了杂草防除效果。
三、测土施肥技术
1996年以前,由于土壤化验室设备不健全,当时的土壤化验主要对局部地区或特殊开发地号进行抽测。
1996年后,农场逐步扩充土化设备。1997年,测土率达80%。2000年共化验土样386 份,获得化验数据1544个,为合理施肥奠定了基础。
农场土壤分类及养分状况统计表
(2000年)表3-3 单位:mg/100g
平均施肥前后土壤速效养分变化情况表
(1985~1993年)表3-4
四、平衡施肥技术
作物生长需要各种养分和微量元素,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对肥料合理的使用,既能增产,又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还可减少费用。1985年开始试点,逐渐推广应用,1987年全面铺开。尤其是增加钾肥的施用及叶面微肥的施用遍数,提高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方面,更趋科学合理。经过几年坚持试用此项技术,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变化。
五、耕作改制技术
由于原来的单纯翻耕作业成本高,并对土壤环境的改良性差,存在弊端多,1993年农场开始推广应用新型翻、松、卡的轮耕制。第一年翻,第二年深松,第三年卡种,三年一周期。1996、1997两年全方位深松得到全面推广,并做为指令性整地作业指标。因此项作业成本较高,作业速度慢,要求收割质量高,加上人为操作管理不当及受自然因素,尤其是水份条件影响,1999年之后便不作硬性要求。
1995年原垄卡种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2000年此项技术应用率达旱田面积的38.9%,此项技术,全场每年可节省机车作业费100 余万元。秋起空垄和秋起垄包肥技术应用面积在1998年、1999年、2000年3 年所占旱田比例均达25%左右。到2000年农场实现100 %黑色越冬。
六、航化作业技术
1986年农场开始实施航化叶面追肥及防病灭虫技术,被广泛应用。1996~2000年,每年应用面积达种植面积的65%左右,全场累计航化面积20余万公顷,共增加效益2400余万元,并为提高作物品质,促进早熟、增产、防病、灭虫等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七、标准化作业技术
1992年以前,有近60%的家庭农场标准化作业水平都很低,作物种植粗放。
1992年之后,农场逐年加大对标准化作业的管理力度,对翻、耙、播、管、收量化标准,由农业生产部门全力主抓。
1994年开始,每年都制定农时卡及各作物栽培技术操作规程10000 余册,下发到全场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手中,增强他们的种植作业标准化能力,并带动其他种植户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
1997年开始,农场每年都在生产季节定期召开生产定标现场会10余次,对作物的种、管、收及整地作业等进行全面的现场指导和宣传,推动作业技术标准化。
八、育苗移栽和地膜覆膜技术
1994~1999年农场共试验推广甜菜育苗移栽1544.9公顷,覆膜576 公顷,玉米育苗移栽2383.8公顷,覆膜187.7公顷,大豆覆膜28.5公顷。
1995年开始,移栽和覆膜面积为指令性生产计划,当年玉米育苗移栽725 公顷,覆膜25公顷,甜菜移栽1605公顷,覆膜28公顷。此技术在推行过程中,也曾涌现出一些高产典型:三队唐启东甜菜育苗移栽单产46吨/公顷,小区班育苗移栽玉米13.5吨/公顷,十一队刘昌庭玉米移栽加覆膜14.6吨/公顷等。但由于当时是指令性政策,一刀切现象严重,有些技术条件不具备的大大增加了难度;推行速度过快,人们的认识程度没跟上;推行面积过大,而且时令性强,劳动力不足;技术条件要求高,不易被掌握;成本大,虽产量高,但总体效益不明显。这些原因,造成难以被种植户接受。因此到2000年,除大豆覆膜继续试验探索外,其余都以搁浅而告终。
九、典型经验推广
1997年开始,为进一步推动典型经济引路的作用,农场每年都选取部分高产典型大户到各队进行经验介绍。几年来,共有45位高产典型户在全场进行了巡回交流。其中有九队刘义甜菜纸筒育苗移栽连续3 年获高产32吨/公顷以上的经验;十三队孙相柱大豆大面积公顷产3.2 吨经验;34队小麦连续3 年平均公顷产4.2 吨经验;小区育苗移栽玉米公顷产13.5吨经验;张云发水稻钵育摆栽9.5 吨经验;吴诗凡小麦旱灌及大豆大垄密、缩垄增行经验;玉米直播高产经验;还有大豆覆膜高产及水稻旱育稀植等高产典型经验。1999年开始,农场实施“路边工程”和10个“科技示范队”,100 个“科技示范户”工程。2000年建立了旱田、水田和经济作物科技示范园区,在六队、九队、十队、科研站共有9 个园区,对水稻、玉米、大豆进行提高品质和产量的攻关试验。副队级以上干部示范田的模式化引导,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为了将标准化作业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从1996年开始,由生产部门组成联合检查验收小组,在农场领导亲自带队下,对春播、夏管、秋收、秋翻等生产环节进行阶段性验收,实行验收结果直接与生产队领导班子的效益挂钩制。
十一、农业技术队伍
2000年,全场有农业技术人员6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7 人,中级农艺师10人,助理农艺师21人,农业技术员30人。农场每年都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冬季业务培训,并分阶段召开技术人员工作会议,累计培训人数达15000 余人次。
十二、农业技术组织体系
1985~1991年,农场成立农业公司,由农业科、科技科、农机科组成。1991年后又重新成立专门科室,到1993年成立农业委员会,由农业科、科技科、水稻办、农机科、种子公司组成。1999年农场成立生产办公室,但对外仍存在农业科、农机科、水稻办、科技科。2000年成立科技推广中心,由科技科牵头组成,下设土化室、植保站。各生产队一直有农业、农机技术员或副队长。
十三、农业技术服务
在农业副场长的直接领导下,由农业科直接对全场的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和服务,落实农艺措施和模式化栽培措施;进行土壤肥料、化学除草、耕作改制、作物栽培、叶面微肥等生产试验、示范;并对全场生产的种、管、收过程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供生产技术咨询,总结经验、教训。在1996年甜菜育苗移栽推广过程中,外聘宝泉岭分局科研所王际文老所长进行专家指导示范。1998年和2000年外请了总局科研所、总局科学院及宝泉岭糖厂等一些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来场进行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