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章 水稻

第一节 概况



  农场水稻开发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农场几乎没有水田,农场范围内更没有大米供应。当时的情况是每到逢年过节,有的单位到莲江口、梧桐河等地用白面换些大米回来,每家分个十斤、八斤,大米算是改善生活的稀罕食品。
  其实农场当时有适于水稻种植的良好自然条件:
  1 、农场范围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据水利部门测定总储量在1 ~1.2 亿吨/年,而地下水位较高,在4 ~6 米之间,并且水质纯净优良,无污染,适于打井灌溉。
  2 、农场地势低洼平坦,有大面积的土地属白浆化草甸土类和沼泽土,PH值在6.8 ~7.0之间,具备水稻生长的条件。
  3 、耕层以下透水性能差,不会发生深层渗漏,有利保水节水。
  4 、在气候条件方面,辐射量、光照、热量、积温、降水、无霜期等都能满足水稻生长的要求。
  但当时农场一直没把此项工作重视起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种植栽培技术原始落后,产量低,没效益,所以水稻种植生产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较快较大的发展。
  一、水田开发起步阶段
  农场水稻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当时五队试种水稻9 公顷。因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挖筑的沟、埂漏水,地块不平整,栽培技术落后,结果单产只有722 公斤/公顷。
  1984年,农场决心开发水稻生产,成立了水稻生产办公室,并号召有条件的生产队试种。当年有4 个生产队试种水稻共16公顷。其中二十二队由生产队出资,种植水稻8 公顷,雇请一名外地稻农作指导,采用水直播方式,当年实现单产6.8 吨/公顷。
  1985年水稻种植扩大到8 个生产队,总面积达100 多公顷。当时的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直播技术,种子经过晒种、浸种催芽后,用人工撒播或用条播机播入本田;另一种方式是较先进的“盘育机插”技术。
  1985和1986年,农场先后引进两套工厂化育秧设备,在职业高中和场部建立育秧基地。这种方式产量高,但费用大,运距长,十分不方便,而且育苗和种植两家经营,时常产生矛盾。
  二、水田开发波动阶段
  1991年,农场水田面积扩大到1300多公顷。农场出台了若干利于开发水田的政策,如水田设备垫支,指令性发展计划,引进外来水稻户等,加速了水田开发。
  但从1992年开始,水稻价格猛跌,水稻种植亏损,水稻面积锐减,到1993年全场水田只有300 公顷左右。
  造成水稻种植急剧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下述几方面:
  1 、农场制定发展水稻生产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本场职工和引进外来户开发种植水稻。所用物资如手扶拖拉机、座机、机井、种子、农药等农场都给予垫支,所以从1984年至1991年水田面积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盲目引入外来户,把一些不会管理,不懂技术,栽培技术原始落后的农民引入农场,而且这些人只负盈不负亏,只想来淘金,不想对农场负责任,一遇到灾害或政策性变化就逃走,扔下成片废弃的水田,使农场的垫支形成挂账或成为呆死账,致使水田开发受挫。
  2 、在宏观技术指导上有误,单纯“以稻治涝”。即在低洼地种水稻,无配套水利工程,灌水排放不成系统,遇水涝灾年,无法解决排水问题。多以草甸土壤种植开发水田,部分杂草产生抗药性,增加施药次数,又使水稻大幅减产。
  3 、水稻的市场价格影响。1992年稻谷500 ~520 元/吨,1993年稻谷700 ~720 元/吨。而市场的大米才900 元/吨。价格走低影响稻农种植积极性。
  4 、农场的业务部门也有一定责任。如在水田规划、土质选择、引进人员素质考察等方面尚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致使农场第一次水田大开发走入低谷。
  三、水田开发快速发展阶段
  1993~2000年是农场水田开发大发展时期。
  1993年正值国家组织实施三江平原综合开发工程第一期的结束时期,此项工程已把“以稻治涝”作为低产田改造项目。此期间黑龙江垦区提出100 亿斤商品粮基地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垦区“七五”、“八五”期间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加速水田开发的主要规划目标。农场也提出了“加大力度,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推广普及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加速水田开发建设”的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
  1 、搞好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在已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水利项目投资重点治理莲花涝区,向阳涝区,敖莱涝区。建立强排站,使各涝区都能达到能灌能排的标准。并使大片土地条田化,达到治涝面积10000 余公顷,打机井640 眼,为水田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招聘引进人才。农场聘请桦川县李耕田为农场水稻技术员,试用一年后破格任命为水稻办公室主任。对农场水稻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 、引进优良品种,筛选适宜农场种植的优质、高产、安全成熟的品种,经过多年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确定空育131 为农场近几年的水稻主栽品种。
  4 、推广旱育稀植栽培综合配套技术。钵育苗摆栽和机插侧深施肥技术,节水增温浅湿干灌溉技术,病虫草及微肥综合防病健身技术,按生态类型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综合配套。
  5 、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开放开发,引进开发。
  1992~1997年,农场先后从绥化、桦川、吉林省等市县引进大批稻农,掀起开放开发,引进开发的热潮。到2000年农场外引水稻开发户178 户(56户尚未落户),累计引进资金4500万元,种植水稻面积2300公顷。在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中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农场为开放开发招商引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军农场文[1994]2 号),有条件地提供了部分垫支(下打租金)、子女就学落户方面的帮助,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等,为其创造宽松的生产生活环境。
  6 、在技术措施上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化规定。如建立水稻良繁基地,全面推进水稻“六化”建设工程。(种子产业化,秧田建设规范化,条、田建设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突破性技术普及化,水稻户经营规模化);推行“两秋三常年”工作(秋季做苗床,秋季备床土和农家肥,常年培肥地力,常年固定苗床,常年培养床土制造有机肥);规定收获水稻质量要求和收割时间。
  这一时期,除了农场加大了水田开发力度,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制定了严格管理措施,采用了先进栽培技术外,水稻产量提高和市场价格上扬(1200~1600元/吨)也刺激了种稻积极性,截止到2000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近10000 公顷,在农场种植业面积上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程度。
             农场历年水稻面积产量统计表
               (1971~2000年)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