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稻栽培新技术应用

第二节 水稻栽培新技术应用



  一、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
  1 、秧田建设规范化
  本着管理方便、保证旱育的原则,秧田选择在背风、向阳、土地肥沃、排水良好、水源充足,无农药残留且地势高、干燥的旱田,建设有机井、晒水池、排水沟、运输路、防风林等设施齐全的集中育苗基地;采用大中棚育苗。
  2 、旱育壮苗模式化
  (1)选用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安全成熟的10~11片叶品种。
  (2)育秧时间以外界气温稳定通过5 ℃为宜,一般在4 月10~23日。
  (3)合理确定播种密度。
  (4)苗床管理做到及时通风炼苗,控水控温,控湿,育出壮苗,按中苗秧龄30~35天,叶龄3.1 ~3.5 叶,苗高12~14厘米,单株根数10~12条,百株地上干重1.8 克以上,无病虫草的壮苗标准。
  3 、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
  根据不同品种在基本相同条件下栽培,其主茎叶龄数基本稳定不变的原理,以叶龄为指标掌握水稻生育进程的长势长相,通过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健壮生长,确保安全抽穗,安全成熟,实现高产、稳产。
  本田管理分为插秧前稻田准备、移栽、分蘖期、生育转换期、长穗期、结实期、收割脱谷与贮藏等,具体为:(1 )本田整地与施基肥;(2 )机械插秧和人工插秧;(3 )本田灭草与追肥;(4 )本田水层管理及节水增温措施;(5 )本田病虫草综合防治与提质增产配套技术。
  二、新技术推广体系与主要科研成果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生产推广的新技术主要有: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水稻绿色优质米栽培技术;盘育苗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钵体育苗人工摆(抛)秧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节水增温浅湿干灌溉技术;微肥使用技术;健身防病综合配套技术;灭草、灭虫综合配方技术;钢骨架大棚育苗及综合利用技术。
  2 、主要科研成果与论文
  1996~1998年,农场实施的“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被农业部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2000年,农场实施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及钵育摆栽增产技术”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并被评为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1999~2000年,农场“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与推广”项目被黑龙江省科委评为科技推广先进单位,荣获科技推广二等奖。
  由李耕田、孙同起、伍贤术、张习维等撰写的《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管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应用效果分析》、《军川农场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报告》等论文及李耕田、孙同起分别主持完成的“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寒地水稻‘三化’栽培及钵育摆栽增产技术”等课题多次荣获全国农牧渔业部、省科委、总局科委优秀科技论文奖。
  三、2000年水稻生产主要成果
  2000年水稻生产遵循农场提出的“抢市场,调结构,上科技,强管理,增效益”的基本思路,经过全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战胜了春季低温、寡照、多雨不利水稻生长的自然灾害。克服了资金短缺等困难,全场656 户种植水稻9933.33公顷,实现平均公顷单产7725公斤,总产7.67万吨,公顷效益2397.5元,户均效益36303 元,单产、总产、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纪录。主要技术措施有:
  1、100 %采用大中棚育苗,培育壮秧。
  2、100 %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依据全场水田土质调查情况,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按优质米栽培要求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3、普及井灌水种稻增温促早熟技术。
  4、采用工厂化育秧,提高秧苗素质,1999年引进的日产工厂化育苗成套设备两年累计育苗80公顷,起到了示范作用。
  5、全场推广钵体育苗宽窄行人工摆栽1933.33公顷,占水稻面积的5.13%,公顷单产8115公斤。
  6、推广机械插秧侧深施肥面积4000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2%,公顷单产7965公斤。
  7、采用优质品种,实现优质稻栽培,全场应用空育131优质品种面积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