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子第一节 概况 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后,农场允许口粮、种子可由职工家庭农场自留自用,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家庭农场自己留种是不科学的。造成了种子多、乱、杂现象,而且给种子试验试繁、良种推广、种子加工、检查、管理等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种子质量下降,品种混杂,有些职工盲目引种越区种植,有的职工甚至将山东、河北的玉米种、红小豆种引入农场,造成贪青晚熟,有的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这种原始留种方式严重制约农场经济的发展,使农场农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不好。
为了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农场在1988年提出了生产协作体(即大组)统一留种,生产队统一保管的留种方法,使手工户的种子留在生产队协作体中,这样大大减少了生产队留种的份数,使种子多、乱、杂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控制。大组承包(协作体)当时是以大型机械(链轨拖拉机、收获机等)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一般每个生产队都有5 ~8 个大组(协作体),每个大组每种作物留1 ~2 个品种,由于收获的机械力量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晒场面积不足,造成了许多人为与机械混杂,种子保管也有相当的困难。同时在种子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仍然是不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需发。要想实现“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必须建立现代化种子生产、种子管理、种子加工方法,努力实现“四化一供”的管理标准。(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质量标准化以农场为单位统一供种)。
1996年农场投资540 万元建设了占地3 万平方米的种子加工厂。实现了统一检斤化验、统一种子烘干、统一精选加工、统一晾晒储存、统一包衣拌药、统一定量包装,推动了农场种子产业化的进程,种子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全场良种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良种覆盖率已达100 %。为了加强种子管理,农场制订了《农作物种子管理若干问题的政策规定》,在良种繁育生产、种子检验、质量管理、价格监督、种子经营、种子加工贮存、种子管理、财务管理、奖励惩罚等方面做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同时出台了良种繁育规程,把良种生产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明确了现阶段以全面提高“三率”(良种覆盖率、种子加工统一标识率、统一供种率)作为实施种子工程、实现种子产业化的突破口。几年的实践证明,实施种子工程,发展种子产业,是种子工作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是农场种子工作继“四化一供”后的新里程碑。
2000年,农场种子公司有从业人员21人,其中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40%左右。有健全的种子管理制度和良种繁育操作规程及种子检验操作规程。拥有种子库房2000平方米,金属仓6 座,可年储藏种子7000余吨。晒场3000平方米,种子检验室80平方米,建有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厂1 座,具有精选加工、烘干、贮存、包衣拌药、定量包装等功能,加工能力为5 吨/小时。下设水田、旱田原种队各1 个,水稻种子队11个,小麦种子队11个,大豆种子队11个。
截止1999年,全场共引进小麦、大麦、大豆、玉米、水稻、甜菜等作物优良新品种63个,累计推广良种面积580 万亩,良种在农业生产中贡献份额已达到35%,全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
全场小麦、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全场种子田已达到4 万亩,其中,小麦种子田1.8 万亩,大豆种子田2 万亩,水稻种子田0.2 万亩。年生产种子5 千余吨。
农场种子工程自1996年开始启动后,1997年种子加工厂建成并交付使用,2000年农场商品种子标牌统供率、精选加工率均达100 %,包衣拌药率92%(有部分绿色食品不能拌药)。
农场小麦品种一览表
(2000年)表3-6
农场大豆品种一览表
(2000年)表3-7
农场玉米品种一览表
(2000年)表3-8
农场玉米品种一览表
(2000年)表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