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第五章 气象
第一节 概况
1963年,根据东北农垦总局“一个农场一个气象站”的要求,农场在原分场气象哨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气象站。当时气象哨仪器很简陋,只有小百叶箱、温度表、雨量筒、蒸发皿等,每天进行两次定时观测,观测项目有:云状、云量、天气现象、风向风速(目测)、气温、空气湿度、地面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等。在筹建气象站过程中,农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有关单位也大力支持,送人员去宝泉岭学习,并新进一些正规仪器。站址选在场部(现九区),定位在北纬47°25′、东经131 °15′。安装仪器都是自己动手,肩扛人抬,不怕苦,不怕累,而且对技术要求非常认真,仪器安装完毕,9 月份开始正式工作,每天进行三次定时观测,每月制做月报表。
当时气象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1964年开始发布天气预报,并进行土壤湿度观测。1965年11月,跟随场部搬迁,站址迁到北纬47°32′、东经131 °15′。1966年春,气象站安装了电话,气象站由生产科领导。1969年3 月,服务项目增加了为战备服务,每天定时观测也增加到4 次:2 时、8 时、14时、20时。1974年8 月7 日,首次进行人工催化增雨(人工降雨),作业后降水量32.8毫米,旱象解除。1975年11月,气象站定为萝北县地震群测点。
1981年,农场投资新建一个126 平方米的新气象站办公室,当年气象观测场也向南迁350米。1982年,军川气象站被省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评为群测群防先进点。1991年,农场总局集中在宝泉岭气象台进行第二次气象资料汇编。国家提出行业管理、黑龙江省气象局所辖农垦、林业、石油、民航等系统专业气象台站也纳入了统一行业管理计划。1998年,军川农场气象站首批评为标准化气象站。
30多年来,气象仪器也不断增加和更新。测风仪器20世纪60年代用维尔达式风向风速器,到80年代改用EL电接风向风速计,1999年改为风向风速处理仪测风,测风技能在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用收音机收取气象信息,1984年改用气象传真机,1997年又改为用486 微机收取气象信息,收取信息量在不断增加,速度加快;建站时用珠算做地面气象记录月、年报表,1985年改用PC—1500袖珍计算机做报表,2000年6 月用微机制做报表,提高了报表的质量和速度。
气象站除了气象预报外,还为农业航化作业,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业、工业提供气象服务和气象资料,参加了科学研究和为科学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