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区工业化推动农场经济发展
二、文征
实施农区工业化推动农场经济发展
邓夫勤
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共有工业企业12家,主要生产乳、油、米、面、酒、饲料等产品。长期以来,由于把工业作为农业附属产业来抓,工业处在副业的位置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扶持,导致工业发展滑坡。截止到1997年底,全场工业亏损累计达1600余万元,12家工业企业除一家微利经营外,其它全部停产,严重阻碍农场经济的发展。1998年,农场依托丰富的粮豆资源,开始实施农区工业化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2000年,农场完成工业总产值670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100万元,实现工业利润218 万元。工业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呈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一、实施农区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
1 、农区工业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业现代化是以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其中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军川农场2000年工业增加值虽已达到2100万元,但也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说明农场还处在农业一统天下、工业极不发达的阶段,加之农业本身的低效性,走工业化之路既是农场经济新的增长点,又是农场经济步入快车道的必然选择。
2 、农区工业化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需要。自1997年以来,粮价下跌、卖粮难、农业效益低下等事实充分说明,在人们的消费需求升级、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出现了种植业结构不适应,品种结构不适应,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加工业,才是解决卖粮难的有效途径。依靠加工业对农副产品原料需求的信号,引导农民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养殖结构、品种结构,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势在必行。
3 、农区工业化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的需要。军川农场年产粮豆16万吨,商品率在90%左右。以往,由于加工业和畜牧业的规模很小,粮食转化率很低,大批原粮只能被廉价卖掉,种植业处于丰年微利,灾年亏损的局面。以农场现在的加工能力(6 万吨)计算,如果每斤粮食加工增值1 分钱,就能增收120 万元,加工增值1 角钱,就能增收1200万元,如果增值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增收额将更为可观。因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对于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富民强场,解决职工再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农区工业化是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对接的需要。在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军川农场共兴办职工家庭农场2700多个,经营耕地45万亩,这种千家万户式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小生产如何进入市场?如何具有市场经济必需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率?从单个家庭农场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让农民自行开展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深加工,让每个农户都直接进入市场,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加工企业为纽带,将市场交换的大规模要求与生产领域的小规模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适合目前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换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二、实施农区工业化的举措
1 、引进资金“强”龙头。1989年,农场投资570 万元,建起一座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品厂,因多方面的原因,达产率一直很低,产品积压,投产9 年累计亏损550 余万元,1997年4月,企业被迫关闭。2000年初,农场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经过与国内实力较强的中法合资青岛圣元乳业公司协商,农场以低价将乳品厂整体租给圣元公司。按照圣元办厂、农场养牛的指导思想,圣元公司投资215 万元,完成日处理鲜奶35吨的技改工程,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产值达到1200万元,实现利润150 万元,安置下岗职工80余人。年内新增奶牛1100多头,日收鲜奶由不足3 吨增至20吨。由于龙头牵动,农场的畜牧业发展很快,反过来又促使圣元扩大生产规模。
2、原料入股“扶”龙头。农场的油脂厂具有年加工大豆能力1.5万吨,保本加工量为4000吨的能力。如果满负荷运行,能够带动8 万亩左右的生产基地。可惜的是该厂因资金困难,年收购大豆均在4000吨以下,达产率最高年份不超过30%,加之管理松驰,有的年份亏损高达100多万元。针对这种情况,农场对油脂厂进行股份制改造:一是职工入股买断产权,实行民有民营;二是农场以原料豆入股,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对工厂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经过3 年的运行,效果十分明显,达产率提高到80%以上,3 年盈利150 万元,工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目前,油脂厂正在按农区工业化的要求,对设备进行改造,生产以外销为主的绿色色拉油产品,并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以大豆为原料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发挥农户进市场的桥梁作用。
3 、找帅当兵“借”龙头。农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集中,市场竞争离不开战略联盟,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的现代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而决不是各自为政、封闭保守的小生产经济,这就需要在产业布局上“合纵”、“连横”。农场现已开发水田8 万亩,年产水稻3.7万吨,而且尚有7 万亩宜水中低产田正逐步改为水田,水稻总产可达7 万吨,为发展稻米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上精米生产线,我们缺少资金、技术、市场。为了扬长避短,我们借垦区内北珠米业集团扩建的机遇,向其提供闲置的厂房、原料、劳动力。北珠米业集团提供日本进口的设备、技术、品牌、市场。两家联合建设日处理水稻100 吨的精制大米子公司,年加工水稻3.5 万吨。目前,北珠产品已出口日本、新加坡等6 个国家,年出口量达到3 万吨,居全省第一位。这样,北珠米业团实现了低成本快速扩张,农场也因此得以“借船出海”。
4 、出售产权“活”龙头。除了上述的乳品厂、油脂厂、米厂以外,农场还有9 家加工型企业,如酒厂、饲料厂、麦芽厂、建材厂、面粉厂等,这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数量多,与农业的相关度都较高,对搞活农场经济,繁荣市场,解决就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上述几家企业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为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产权转让给了个人,经济利益更加直接,充分调动了企业所有者的积极性,投资增加,管理加强,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如酒厂,由于一直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束缚,企业放不开手脚,“等靠要”思想严重,外资引不来,产品销不出去,360 多万元的资产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企业发展长期处于徘徊状态。1998年,该厂全体职工买断产权转制后,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努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年产白酒突破1000吨大关,创产值1000万元以上,连续3年盈利,并被评为垦区十强私营企业。2000年底,已转制的9 家企业出现了厂厂盈利的好形势,壮大了农场工业经济的实力。
5 、建设基地“稳”龙头。加工企业与农业的相关度很高,对优质农产品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建设好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实施农区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根据各个企业对原料的不同需求,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并以此为基础,精心为龙头企业谋划基地建设,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到2000年底,农场奶牛存栏已达到了3600头,已建成8万亩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高油大豆基地,1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5 万亩强筋小麦基地,2 万亩经济作物基地,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解除了加工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实施农区工业化的初步成效
1、提高了企业的效益。2000年,全场工业盈利218 万元,占全场盈利额的43%。与1997年相比,工业扭亏增盈919 万元,并已经开始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优化了产业结构。“乳、油、米、酒”四大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成为拉动农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上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盘活了大量闲置资产。我们通过租、股、卖等形式,先后将停产企业和部分企业中的900万元闲置的设备及厂房盘活,活化了资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企业转制后,有300多名职工重新上岗,
1000多人转入一、三产业就业,减轻了工业企业负担。
5、促进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原载《中国农垦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