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角色心理换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角色心理换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李华新
  一、角色心理换位的依据及其涵义
  角色心理换位是根据心理学上的角色心理和相符性动机以及哲学上的相似性原理加以综合而提出来的。
  所谓角色心理是指每个个体在社会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例如:一个人在一个科室里是领导者,但对他的上级来说他又是一个被领导者;在妻子面前,他是丈夫;在子女面前,他是父亲;在父母面前,他又是儿子。由于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角色心理。
  相符性动机是指自己的动机所引导的行为要和自己的身份相符,看自己是否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我是党员,党员的职责是什么?我做得怎样?
  相似性原理告诉我们:客观事物虽千差万别,但只要发展程度和内外条件相似,则其未来发展态势也就相似;不同的两个过程之间只要具备了上述相似性,就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已知过程及其相应的变化或结果,推测另一个未知过程及其相应的变化或结果。
  所谓角色心理换位,就是把甲的身份换成乙的身份,并以乙处的地位、客观环境以及所遇到的变故进行心理体验,此时甲的心理态势即是乙的心理态势。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嫌他的父亲老了,不中用了,便和儿子准备用一个大筐把老人扔掉。这时儿子却提醒父亲说:“你把爷爷扔掉,可不要把筐扔掉”。这人不明其意,问儿子:“你留这筐干什么?”儿子回答说:“等你老了,我也和儿子用这筐抬你啊!”这人幡然醒悟,不再抛弃他的父亲了。儿子的一句话所以能使他觉悟得这么快,就是因为角色换位的作用。
  当前有些单位开展的“假如我是顾客……”,“如果我当厂长……”等活动,就是运用角色心理换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角色心理换位的方法
  (一)摸清被教育者情绪波动变化的影响源,是搞好角色心理换位的基础。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握人的思想变化的曲线,了解社会各种因素对人心理机制的影响。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认为:影响社会个体(人)的思想变化的因素归根结底是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性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一是获得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二是劳动、职业的安全需要;三是获得友谊和归属的社会需要;四是自尊、自重、自爱的社会尊重需要;五是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以满足自我成就的需要。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需要强度。在经济落后条件下的人,对衣食住方面的需要强度较大,而对个人成就不太重视。而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对吃饭穿衣要求不高,为获得某种成就的需要却很强。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每个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研究其需要结构和引起思想波动变化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思想波动变化是一种现象,没有满足某种需要是原因。我们要找出一个人思想变化的症结,就要分析这种因果关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独立地考察它们,而且在这里不断更替的运动就显现出来,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知道了某个现象的结果,还必须明确因果之间的关系,把握因果关系发展的整个索链,探求事物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即影响源。要寻找人们思想变化的主要原因,就要探求被教育者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结合点,通过现象看本盾;通过动机看需要;通过行为看动向。孔子曾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也就是说,审视他的日常行为,观看他所经历的事,洞察他的意向,人还有什么内心活动能隐瞒得住呢?目前,新兴科学也为我们了解人的心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方法。如:运用现代信息论原理分析对象,寻找、接受、选择、贮存、利用信息的行为规律,以及根据控制论原理把人脑作为“黑箱”,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来描绘心理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反应等,都可以较准确的把握人的思想变化的症结。只有找到被教育者情绪波动变化的影响源,才能为角色心理换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二)确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感情的共鸣点,是角色心理换位的关键。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能动存在物。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某种独特色彩的主观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不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也不同。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有肯定性情感(爱、尊敬、赞同)和否定性情感(痛苦、厌恶、憎恨)之分。情感还时常表现出文饰的闭锁性特点,并且在认为不必要表露时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如有的女同志受到了人格的屈辱,即使是悲痛欲绝,也可能强装出一副笑脸,但扑到妈妈怀里,她却会放声悲号。再如有的人有极度苦痛,总要找一个要好的朋友倾吐。这就是所谓“信其所亲”。因此,我们教育者首先要对被教育者充满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即使对犯错误的同志也只能是“恨其错”而“爱其人”。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我们进行角色心理换位,其实质就是做“爱”的交换和“信任”的交换,以达到“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的效果。过去,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通”。这在方法上只是一种单向交流。要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使双方的感情上产生共鸣。只有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思想上才能产生对流,心灵上才能撞击火花。我们平时所说的交心,就是指以心换心。只有以心换心,才能知心;只有知心,才能同心。只有心相印,才能情相融,理相通;你说的话才能字字入耳,句句入心,烫人暖心。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以情感人的开始,是思想政治工作出师得胜的标志。这种感情共鸣越强烈,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三)完成双方在共同理解基础上的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是角色心理换位的根本目的。
  人不但有感情,而且有理智。找到双方感情上的共鸣点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终结,而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知”、“情”、“意”运动轨迹,在“知之其源”和“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达到共同理解。针对对象的思想实际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促使其内省过程的完成和思想认识上的理性升华,是构成角色心理换位工作程序的系列体系。
  理解的基础是互相了解,彼此了解对方的思想实际。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人却往往不从主客体的有机联系上考虑问题,只看到主体对客体的制约作用,看不到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其实,思想政治工作是主客体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统一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具有积极能动作用的主体。这是因为人是具有主观意识的能动存在物。社会各种现象的图景都以全息的综合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被教育者在接受外来信号时,总是以自己固有的思想观点为参照系,吸收与自己需求和利害相关的思想信息。“填鸭式”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教育者必须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即物质的和精神上的需要。如主体对客体的思想实际一无所知,主体的思维方式只能是“千人一面”,教育方法只能是“一刀切”,教育形式只能是“一个腔”,教育效果必须是一无所获。客体对主体的思想实际不了解,思想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一个人有了病,你好心去看他,而他对你这种行为不理解,却认为你是去看他是真病还是假病的私人侦探,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对立情绪。“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没有理解,就没有共同语言,思想的“回路”就无法沟通。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主客体双向制的动态过程。另外,我们经常所说的教育者的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方式方法只是一种现象,根本问题还在于教育者本身的心理状态。“喜形于色”,“言为心声”,人的表情和言语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表露,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心理学家曾计算过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信息的表达=7 %的言语+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教育者如果处于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就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指数,适时掌握教育的势、时、度,努力探求教育手段与被教育对象的最佳结合点,以火热的感情、亲切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既有感情上的交流又有理智上的感应的和谐气氛,收到“情通理自达”的教育效果。只有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怀有无限同情,才能正确地进行角色心理换位,“以你心,换我心,方知相忆深”的感情达到共同理解,积极主动地替不幸者排忧解难,为彷徨者指明方向,帮失意者振奋精神。即使对群众正当合理的但目前尚不能满足的需要,也要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晓之以理”,使之正确地处理好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的关系,自觉地把人的正当要求同对社会承担的义务结合起来,把主观需求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使之把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变成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以此增强自我意识,逐步把人的行为引向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完成角色心理换位的全过程。
  三、角色心理换位的应用价值
  任何事物从它的作用关系看,存在着有害性和有利性:从愿望关系上看,存在着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从社会效果上看,存在着有效性和无效性。角色心理换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角色心理换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做人的工作,就是解决人们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问题找得准不准,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采用角色心理换位,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客观环境中,“将心比心”,调查其需要,预测其动机,切准对方思想活动的脉搏,然后有的放矢地工作,以达到人的心理态势适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角色心理换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性。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进行角色心理换位,教育者首先应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投入,达到彼此心理相融,引起思想“共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句话可以说得人家笑,也可以说得人家跳”。角色心理换位就是在做这种“笑”的工作,以此来缩短互相之间的感情上的距离,打消对方的戒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从而使双方产生对话。对话的开始,双向思想交流机制的建立,就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反馈机制的形成,使受教育者在论理中受教育,在权衡中受启发。这样不但能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生硬的工作作风,而且能防止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的弊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三)角色心理换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是互相联系的。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通情才能达理;明理才能促行。苏联学者讷奇拉什维里在《宣传心理学》一书中认为:“适当地唤起情感和理智的力量是宣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织问题”,是一条“经验性的规律”。要卓越有成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达到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要以理服人,教育者首先必须从被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出发,满足其物质和精神上的合理需要。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并出现了勃勃生机,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劳动与人的需要的完美统一。另外,人的正当合理的需要的满足,不但能强化人对某种劳动积极意义的认识,而且能唤起人们对某种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只有在帮助被教育者满足需要的基础上“晓之以理”,“以理励志”,“以理促行”,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原载《社会科学》1987年第9期)
  作者简介:李华新,1947年出生,在农场工作期间历任排长、参谋、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职。现任濮阳中原电视台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河南分会会员,河南省记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