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抗洪救灾纪实

抗洪救灾纪实



                   张汉义
  防洪抗灾作为农垦事业发展经历的一个侧面,几十年来,一茬茬的各级干部,一代又一代的职工家属,在历次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不畏艰难,顽强抗争,一次次的战胜了洪涝灾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58年8 月,黑龙江中游发大水,紧靠江边的萝北县召兴镇几个村屯面临洪水的威胁,险情十分危急。当这些来自嘉陵江畔朝鲜前线的转业官兵刚刚拂掉征尘,尚未得到停息,就接到命令立即投入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他们奋不顾身,无私无畏,从倒塌的房屋中抢救老人小孩,在被洪水浸泡的废墟中尽力为人民多抢救一些财物。他们的这种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思想在北大荒的抗洪抢险中得到了印证。
  1973年兵团时期的十一团。一开春,冰雪融化,低洼地到处是明晃晃的水,除中部一些地势较高的连队外,大部分连队的耕地,特别是西部靠近莲花泡的五、七、八、十一、三十一等连队受水城子、嘟噜河水的影响,水位抬高,大部分被淹,南部、东部连队的耕地也多泡在水里,致使播种推迟。面对当时的涝灾情景,团党委一班人积极主动,走在抗涝灾斗争的最前沿,带领广大群众家属、兵团战士开展抗洪救灾,提出了“抗春涝,抢春播”的口号。在策略上采取“上堵下排”的方法,即西北部堵水城子方向来水,南部加紧开挖排水沟,尽量多解放一些耕地,抢一亩是一亩。
  在抗洪涝灾害中,团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时任团长的耿福瑞,这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以军人的姿态领导抗洪救灾斗争,哪儿灾情最严重,哪儿就有他。农业副团长孙燕章、主管水利的副参谋长蔡福田都是50多岁的老同志,并患有多种疾病,可在抗洪救灾的节骨眼从未休息过,有时在水利工地和年青人一样,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挖沟排水。一次在二十一连会战时,孙副团长和机关干部一起挖沟排水时,突然晕倒,急忙送到医院,经抢救才脱离了危险。在病中他仍然惦记着抗涝工作的进展,时时想到春播种,此情此景令人敬佩。有这样的领导,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1981年8 、9 月间外洪内涝同时摆在农场广大干部群众面前,全场人民以泰山压顶不弯腰之势,顶住了大的洪涝灾害。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根据总局、管局关于抗洪救灾的指示,农场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场领导带领机关人员,深入第一线指挥抗洪,先后组织近万人次的会战,机车(汽车、推土机、胶轮车等)集中近百台(辆),加高加固堤坝,拦阻水线,疏通五千多米的水道,突击军蒲排干渠的泄水工程,由于措施得当,该堵则堵,能排则排,使一作业区和大部分耕地得以保住。
  在长达50多天的抗洪抢险中,无论是场领导或是科室、基层干部、还是职工家属,无不斗志昂扬、精力充沛地迎战洪灾。党委提出抗洪抢险、龙口夺粮、后勤保障三条线一起抓,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誓夺双胜利。
  在确保一作业区安全的抗洪抢险中,四十二队西界堤多次决口,大水直接冲向一作业区营地,接到汛情通报后,农场抗洪抢险突击队在武装部副部长尹金栋带领下,下午3 点多钟赶到,立即灌土、打桩、叠草袋。土源离决口有60多米,来回走困难,队员们踩着泥水来回扛六七十斤的土袋,跌倒了爬起来,扛着土袋往决口处运土,泥水和汗水混在一起,谁也顾不上擦一下。就在堵口的关节,时任场长的单永胜和水利科长耿玉凡从另一处防洪工地走来,察看险情,立即投入到堵口的行列,与队员一起打桩,传土袋,他们带头苦干的作风给在场的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几个小时,就把决口堵住了,一作业区保住了。
  洪水就是命令,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奔赴。9 月8 日中午,武装部接到指示,军蒲排干东侧决口。立即组织200 人的精干队伍,在尹副部长带领下,在天黑前赶到决口现场,不顾蚊虫叮咬,在齐腰深的水里打桩堆土,奋战3 个多小时,堵住了50多米长的口子,保住了已经收到家的粮食,保住了四十四队场院170 吨小麦不被水淹。
  一作业区的防汛战线长,薄弱段多,险情大,既要防止与日俱增的洪水通过自然水线向八队、十一队、十二队、三十一队等生产队耕地漫延,又要竭尽全力保住一作业区的各个生产队。为此,农场又抽出500 多人的青壮年劳力,投入抗洪斗争,每天坚守在各个堤段。水利科除一人值班外,其余同志天天不分昼夜坚守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测水位、查险情,指导抗洪。在几十天的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水利科的同志和靠近洪区的基层领导处处事事走在前头,带领群众,危急时冲在前头,没日没夜,顶烈日、驱蚊虫、踹急流、堵险堤,忍饥挨饿,目的就是一个:保住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即将到手的劳动果实。
  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有时是大流域的,有时是局部的,1985年黑龙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沿江的名山、江滨、二九○等农场,以及萝北县的召兴镇都受到洪水的侵害。正当沿江人民奋起抗御洪水时,军川的干部群众也积极投入到支援沿江兄弟农场、乡镇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去,先后调遣年轻力壮的抢险队员200 多人,出动汽车21辆、推土机5 台参与抢修险段和转移灾民、运输物资。进入90年代,先后出现了1991、1998年两次大洪水,有着多次抗洪斗争经验的军川人,在大水大灾面前表现得更加坚定、沉着,应付各种灾害的措施更加周密,取得抗洪抢险胜利的信心更加有把握。
  防洪抢险斗争的胜利来源于各级领导有坚定的信心,对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责任感。正义的事业必定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当1991年8 月初,松花江左岸军川堤段有一处面临着即将溃堤的危险时刻,二十八队队长首先冲锋在前,带领大家赶赴现场,打桩、装土、压草袋、捆草龙,经过几个小时的苦战,保住了堤坝。令人感动的是在防洪大堤上有一位叫沙其莲的大娘,自家房子泡在水中做饭都困难,她却不忘熬好绿豆汤挑着送到在大堤上防洪抢险队员手中,让他们解热消暑。这一幕幕让人想起当年子弟兵母亲用乳汁救护伤员的鱼水情。1998年8 月初,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松花江下游左岸军川段堤坝,由于设计标准仅为二十年一遇,部分堤段坝基和坝体含砂量大,坚实度差,对于来势凶猛的洪水,大堤随时都有管涌和坝坡冲刷严重,造成堤坝坍塌的危险。对此,以农场主要领导为首的防汛指挥部成员开始运作起来,基层单位相应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洪抢险预案,并将任务和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组织各生产队、场直工副业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3000余人的防洪抢险队伍,调集机动车(汽车、胶轮车等)30多辆,推土机3 台,挖掘机4 台、百吨位船舶1 艘,昼夜等命,随时出击。
  第一次洪峰到来的前夕,8 月16、17两个昼夜,200 多人,10辆汽车,2 台挖掘机为大坝防汛抢险备土2000多立方米,砂石200 余立方米和大量的木桩、铁丝、草袋、纺织袋,为制服管涌,堤坝培土、加厚创造了条件。
  8 月18日洪峰到来,农场书记王立明、副书记夏宝山、副场长张习维、工会主席尹金栋等场领导和有关科室领导常印国、伍贤术、李华清、郭瑞军等带领由生产队、场直单位、机关干部组成的1200人的抗洪抢险大军奔赴松花江大堤,按总局和分局有关防汛要求,迅速落实防御措施。到达大堤后,书记王立明即同武装部、水利科人员查险情,对沙坝堤段重点防御,抽调精兵强将100 余人突击加固抢修。在3.5 公里的大堤上,抗洪大军拭目以待,不放过一处险情。尽管骄阳似火,大汗淋漓,所有参战人员斗志昂扬,带来的水喝光了,就捧口江水润嗓子,饿了啃面包。为了大堤的安全,吃点苦算什么!这一天直到傍黑,经过抗洪大军的奋战,用彩条布、苫布护坡3 万平方米,压袋土编袋6.4 万余袋,打土桩2000余根,耗去铁丝2 吨多。这种超常规的护坡措施,大大减轻了因洪水冲刷坝坡所造成的危害。这一创举,受到总局和分局领导的赞扬,并将此法推广到全局防汛工作中,为夺取全局抗洪斗争的胜利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8 月26日,又一次较大洪峰的到来,松花江左岸堤防军川段,再次面临着考验,有一处大坝后坡脚渗水,并多处产生大量涌水汽泡,是有可能形成管涌的征兆,此时农场防汛指挥部迅速调集100 多名年轻力壮的突击队员立即采取行动,运砂的、背土袋的,人流如织,紧张有序,在场工会主席尹金栋和水利局长常印国的指挥下,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险段制住了,虽然每个队员都感到疲惫不堪,但看到巍然不动的防洪大堤外,滔滔洪水顺流而下,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在军川人中间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8 月26日那天,正当前线勇士在紧张地防洪抢险时,接到上级通知,普阳堤段告急,要求军川火速支援。识大体,顾大局的军川人,响应上级的号召,于8 月27日凌晨,在副书记夏宝山、工会主席尹金栋率领下,出动8 辆汽车,250 多人,奔赴普阳柳西分场最险要的堤段,经过14个小时的苦战,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了普阳农场的好评和分局的嘉奖。
  军川人民在积极做好本地区的防洪抢险工作的同时,心系着遭受更大的洪水灾害侵害的长江中下游两岸人民和生活在松花江中上游,嫩江边上的同胞。带着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骨肉深情,伸出了援助之手,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幼儿园的娃娃,有钱出钱,有物捐物,为灾区人民作奉献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在短短的30多天里,军川人为灾区捐款79万多元,衣被9900件(套)。接纳肇源农场灾民34户,农场做到了灾民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病能就医,学生有学上。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军川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为民分忧的高尚情操。
  防洪抢险的胜利除了有坚强的领导和正确的指挥,根本就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历次抗洪抢险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有的记录在册,有的没有留下姓名,但后代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