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出租车轻取富军川

出租车轻取富军川



                  谢宝山
  没有事先约定,没有行政干预,短短几个月,军川农场的客运线路便被“黑豹”、“松花江”微型等占领。走在农场场部的大街上,只见一辆辆小车群集于十字路口,一溜两行,连城里的轿子都来这里落了户。据农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数字,现在军川光出租的轿车、面包车、客货两用车等就有98台,在宝泉岭管理局所属12个农场中首屈一指,还不包括刚刚买来的没有办全手续的车辆。
  事情发生得似乎突然。1994年10月以前,军川农场的出租车还是以扣篷的农用三轮摩托为主。这种小车,客货两用,遮风挡雨,自然优于自行车和双轮摩托车。想不到一入冬,“黑豹”、“大发”等上档次的微型车一打进来,三轮车便不战自退了,到1995年开春已基本销踪匿迹。
  军川农场人口不足两万,而且远离城市,就是距最近的萝北县城也有46公里,大量的轿车、“客货”、“面的”何以能在这里立足?
  “一句话,就是军川人的钱厚了”。九队党支部书记孟现告像是搞过调查,把手一插,不无幽默地说:“现在的人,10元大票都不当钱用,打个车,掏了就走,不在乎”。
  记者有意识地注意了一下大街上的两旁,发现三三两两等车都的确不少。过来一台“伏尔加”,一青年把手一扬,打开车门,坐上就走,好潇洒!撵上去想跟他问问清楚,人家紧着摆手:“没工夫”!
  迎面过来几辆小“面的”,嘿,好家伙,满满一车,连自行车都变成“乘客”了!
  原先,记者有个印象,即出门坐小车的大部分是生产队干部和企业“老板”,一来是人家有钱,二来是车票可以报销。但是,当记者坐进一辆等客的“大发”车,同车主陈明静谈起这个看法时,这位开了8 年出租车的老师傅竟把手一摆,纠正说:“那是以前,现在不一样了,干部干不过工人了!不信你看,坐我们出租车的主要是种地挣了钱的职工”。
  九队党支部书记孟现告作了一个比较。去年,他和队长每个人只挣工资5000多元,竟没比上种两公顷甜菜的职工。这个队去年共种甜菜120 公顷,另外种玉米近200 公顷。由于推广育苗移栽新技术,每公顷分别比原来的垄上直播增产12吨和3 吨多,增加利润2000~3000元。
  军川农场素有“富军川”的美称,但历史上的富和今日的富已不可同日而语。有人给军川人的出门编了个“三部曲”:70年代安步当车,80年代骑自行车,90年代坐出租车。这自然是与改革开放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粮价,依靠科技进步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采访中,一些出租车司机还透露了这样一种情况:打出租车的跟年龄有关,年轻人多年长者少,而且天气越冷出租车就越挣钱。老年人的看法,现在年轻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大不如从前,但是用年轻人的话说,这叫“花钱买方便”。于是,在军川的乡间就出现这们的景观:中老年人和学生骑自行车或挤大客,年轻人则乘坐出租车。
  不过,有一个事实人们无法否认。土地、机械、核算、盈亏的全面到户,生产、生活费的全面自理,家家户户要办的事情太多了—秧苗不够了得雇车拉;农药用完了得赶快买;地里车坏了得找人修;资金不足了得出去跑……车不跟趟咋行?过去坐生产队的胶轮车一出去就是一天,现在个人一承包、租赁,琢磨过味来了:时间就是金钱哪!打个出租,花个十元八元划得来。
  有人跟记者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农忙时节,每天早晨4 点来钟,场部转盘道上就黑压压的聚满了人,多时可达三四百人,他们都是“打工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数百里外的鹤岗和桦南。每到这时,出租车就不够用了。家庭农场主们选好人手,雇个车,花个10元20元,直接拉到地里,告诉出租车几点来接,一准到。个别种地多有钱的,干脆自己买台车,下地看地号,出去雇工,特方便。他们说,一年有两大桶汽油五六千元成本够了。
  (原载1996年3 月30日《农垦日报》,曾获1996年农业新闻一等奖,1996年全国企业报协会第六届好新闻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