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工程 第二节 水利工程
一、防洪工程
1986年,根据萝北县设计下游段后移的堤顶高度、堤顶宽、坡比,重新修了二道防线,完成土石方3万立方米。
1999年对黑龙江干流王八坑一站房(名山桥)段进行了消险加固建设,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完成土石方9.3万立方米,投资104万元,该项目完工后,可减少河流对江岸的冲刷,保护了国土资源和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村屯1个,耕地333.33公顷,鱼池11个,面积5公顷。
二、灌排渠工程
(一)水城涝区建设
1986年、1991年两次对水城二干进行规划设计,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水城二干工程总长度18.9公里,总控制面积1.1万公顷,其中耕地0.54万公顷,控制农场9个生产队和共青农场1个生产队。
1993年 5月,水城二干工程被列为总局重点水利工程之一,管局水利局成立了水城二干施工指挥部,组织了名山、江滨农场、管局水利局工程公司的4台挖掘机、2台推土机实施该工程。水城涝区属重沼泽区,涝区内常年积水,漂筏较多,有些施工地段送油车进不去,挖掘机出来后很难进去,施工人员趟着水肩抬人扛把油送到施工地点。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克服各种困难经过 6个月的奋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水城二干施工任务。施工质量上要求较严,施工一段,测一段,验一段,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下段施工。
1988年实施了对水城一干的工程施工,水城一干全长21.5公里,总控制面积2.99万公顷,农场受益0.23万万公顷。经过1998、1999年两年施工,完成干渠建设。
水城涝区两大主干渠建设完成,配套工程逐步完善,水城涝区的农作物免除了涝灾影响。
易涝地治理情况统计表
(1987~2000年)
表3—9
续表3—9
(二)提水灌溉
为了改造低产田,使一些多年无法种植或收益低微的低洼地得到充分利用,实现高产、稳产。1984年农场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始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当年因农时所限,只打机井10眼,每眼机井设计种植面积10公顷。经过15年的发展,至2000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 7 333公顷,共打机井 386眼,使一些多年无法种植或收益低微的低洼地得到充分利用,实现高产、稳产,比种植其他作物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增加了收入。
(三)喷 灌
农场是1980年开始发展喷灌、灌溉工程建设的,当年引进南斯拉夫 产CB—400型平移大型喷灌机2台,购进红兴隆CP—400平移式大型喷灌机 1台,分别在六队、七队、十二队投入使用。1999年,农场推广使用小型喷灌机喷灌。每台设备设计喷灌20公顷,配2眼4寸井,该设备可充分利用小四轮、三叉机等小型机械,省工、省力,适宜家庭农场使用,发展较快。2000年农场有65BDE—55型涂塑软管移动式喷灌机45台,设计喷灌面积1 333公顷,逐渐淘汰了大型平移喷灌机。
(四)桥涵工程
桥涵工程与排灌工程相配套,15年来农场共建桥涵120座。
桥涵建筑统计表
(1988~1998年)
表3—10 单位:座
三、工程管理
(一)计划财务管理
农场的水利建设,首先由农场计划部门提出项目建议书,经论证后由水利主管部门做出初步设计报告和预算,报上级主管业务部门批复后才实实施。资金运作是专款专用,由农场计财科工程建设专储户,工程完工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农场审计。
(二)施工管理
一是进行征用土地、搬迁移民和场地平整,组织好施工所需材料的订货,准备必要的施工图纸和招、投标文件,制定年度施工计划。二是进行施工工程招、投标工作,1998年以前,农场水利工程采用议标的方式,1999年后凡是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均由上级水利部门主持招、投标。三是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施工,严把质量关,实行监理制,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合格的评定质量等级,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三)工程运行管理
农场制定了堤防工程管理细则,完善了各种执法体系和维护专业队伍,水管站与堤防员签订堤管护责任状,生产队长和堤防员为第一责任人,实行百分考核制。同时进行挂牌宣传,电视讲座,提高全民管理意识,打击违规违法事件,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分级、专业和群众的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