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农场一些种田门外汉借脑发稻财
名山农场一些种田门外汉借脑发稻财
杜希刚
最近,在名山农场水稻办的一份统计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去年这个场种水稻发了财的22个种稻大户(承包150亩以上)中有8户是过去从未种过地的“门外汉”。虽然他们不懂种水田技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花钱聘请了有丰富经验的种水田技术员协助经营。有的产量甚至超过了已种过多年水稻的庄稼把式。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使一些人掂出了科学种田的份量。
这个场有荒原面积10万亩,相当于全场耕地面积的 46.3%。为解决水田开发中资金、技术、人力的不足,这个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种田能手来落户开发水田,也吸引了一部分过去从没种过田的“门外汉”把资金投入到水田开发中。这些外行虽然种田不是行家里手,但有胆有识,相信科学技术,他们纷纷聘用有技术而无资金的种稻帮手,成了开发种植水田的老板。
实验站职工王忠玉,过去曾是木器加工店的小老板,去年他一下承包了 225亩水田,并聘请了绥化来的种田能手孟祥田为技术员,双方签订了 3年以产量定工资的合同。去年初他们开发的水田全部实行了插秧,并严格科学管理。收获季节,无形的技术化为沉甸甸的收获,他们经营的225亩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获利 6万余元。技术员孟祥田也按合同规定的产量标准喜获5 000元的报酬。
今年,这个场的水田面积将发展到 4.5万亩,据农场水稻办主任杨如坦介绍,按日前掌握的情况看,这个场已有20多个种田“门外汉”准备自己聘用种稻技术员。
(原载《农垦日报》1996年1月29日二版,此稿获首届黑龙江农垦新闻奖一等奖,获1996年度《农垦日报》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