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新曲
婚恋新曲
杜希刚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名山农场人的生活发生了悄悄的改变,不仅衣食住行,而且人的婚恋也出现了有趣的变化……
妙龄女下嫁生产队
几年前,在名山农场如果场部的姑娘有谁嫁到生产队似乎就成了“新闻”。当时,生产队的经济条件、交通、通讯等不如场部地区,场部姑娘找了生产队的小伙子,往往被认为是在场部嫁不出去。
现在不同了,据农场民政部门的同志介绍,近年来,场部姑娘和生产队小伙子结成伉俪的呈上升趋势,1996年全场婚姻登记的107对适龄青年中,有 38对是场部姑娘嫁给生产队小伙子,占当年婚姻登记总数的36%。
四队青年丁方贵和场部姑娘高凤结婚后,妻子在临街的门前开了一个小卖店,丈夫则每天骑摩托车下队劳动。像小丁这样家安在场部,丈夫承租土地,妻子上班或经商的家庭已成为农场的一种新景观。
老年人再婚也热闹
说起老年人再婚,过去可是丧偶老年人不敢提及的话题,因为世俗的偏见,家庭的阻力,即使个别丧偶老人找了伴,两人也如同战争时代的“地下工作者”一切都悄悄地进行,唯恐别人知道。然而现在,在名山农场,丧偶老人开始大大方方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中学离休干部李厚泽,老伴去世早,自己也退休多年,虽然儿女们孝顺、关心,但和儿女们上班后,自己便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去年经人撮合,老李和八队蔡光清结识,两人合得来,儿女们理解支持,结婚那天,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像年轻人结婚一样穿戴漂亮。“新娘子”头上插着鲜花,伴郎伴娘左右相随,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有人说,这事要是倒退十年,还不得让人笑掉大牙!
去年,名山农场共有12对年过花甲的老年人再婚,在采访中谈起老年人再婚这事,人们大都持赞同态度。
退休工人郝岁根去年结婚时,儿女们还在农场电视台点播歌曲,祝福老人生活幸福。他的儿女表示,儿女的亲情、孝心替代不了老年人之间的情感,只要老人生活幸福,做儿女的也没啥说的。现在如果有个别“老脑筋”嘲笑这类事,往往让人抢白一顿:“都啥年代了,还那么封建!”
(原载《农垦日报》1997年4月18日二版头条,此稿获首届黑龙江农垦新闻奖通讯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