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后记
后记
回顾历史,1986~2000年农场走过的是改革之路,快速发展之路。农业生产12年盈利,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场容场貌年年改观,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为准确反映历史,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为今后发展提供借鉴资料, 农场决定进行场志的编写工作。《名山农场志》(1986~2000年)的编撰工作,起始于2001年1月。
农场党政班子对场志的编写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编纂委员会,抽调人力,充实和加强史志办的力量,建立了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撰写体制,并与机关科室和有关部门领导签订了责任状,为场志的编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本志在编写过程中,大致经历了6个阶段:
2001年1月至4月为学习、准备和编写纲目阶段,2001年5月至2001年9月为搜集和整理材料阶段,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为编辑人员按分工编写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 6月完成初稿,2003年7月至2004年 5月为第二次编辑和编纂委员会再审阶段(此阶段编辑人员进行了两次较大修改),2004年6月为定稿阶段,经编纂委员会审定后报送总局史志办。
场志内容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体现名山农场特点,书中大量翔实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农场档案室和机关科室及有关业务部门,数据以统计报表为准。
场志编写,始终突出改革和发展这条主线,充分体现农场志“存史、资治、教化”作用,力争编撰成一部体例完整、门类齐全、信息丰富、数据翔实的资料性著作。为农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场人民了解历史,青少年进行爱场、爱家乡教育提供一部好教材。
在场志的编写过程中,全体编辑人员以认真、求实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有些章节反复征求意见,几经修改,几易其稿。由于我们工作能力有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