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共青农场志是一部发扬北大荒人精神的创业史。1955年共青团中央号召有志青年到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开荒创业。当时北京青年杨华、庞淑英等率先响应,发起组成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北大荒。在他们的带动下,陆续又有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等省市组织的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的荒原上,共建立了八个农庄。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草地,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河北、山东等省市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黑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荒原上扎下了根,建立了家。这八个庄也是共青农场建设发展的基础。1958年随着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预备七师和信阳步校的大批转业官兵在这个地区开荒创建预七师农场。他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艰苦创业,排水、修路、开荒建点。在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附近的六、七、八、红部、都鲁河、红光等屯并入预七师农场改建的萝北农场三、四、五分场,农场又发展壮大了。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党委决定,将预七师农场改建的萝北农场三、四、五分场合并成立了青年农场。做为一个独立核算国营农业企业是从青年农场开始的。青年农场一成立就非常明确提出:要发扬50年代青年志愿垦荒队和转业官兵艰苦创业开发北大荒的精神。也就是继承和发扬“北大荒人”的顾全大局、艰苦奋斗、锐意开拓、勇于献身的精神。
青年农场时期,在上级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很快建立起农业、工业、交通、通讯、基建等生产体系;制定和健全了财务、物资、劳动等管理制度,特别是普遍推行作业工资和产量工资相结合的“两结合”工资制,使职工进一步关心生产成果,较充分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当时还广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很大加强,全场上下团结一致,决心改变青年农场的面貌。农场的生产经营成果一年比一年好,职工生活也有很大改善。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青年农场改建为二师十四团。尽管这个时期受“左”的影响较大,但广大职工、干部、家属还是保持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积极努力生产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向阳农场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和全国全垦区的形势一样,清除了各种“左”的影响,全面落实了党的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项生产和建设都有很大发展,生产队由原来的14个发展到现在的25个,总播种面积由12万亩发展到40多万亩,粮豆总产量由7,100吨发展到年产4.27万吨,工农业总产值由208万元发展到2,681万元。
1985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农场召开了青年垦荒30周年纪念大会,给垦荒队员发了荣誉证书。总局党委为进一步发扬北大荒人的精神,将向阳农场改名为共青农场。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省市都先后派慰问团来农场慰问,并给以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共青农场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点是深入改革,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工、牧、副、渔等各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预料,农场各项事业将有更大发展。
这部农场志正是反映了30多年来,农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历史,反映了党领导下垦荒青年、转业官兵以及广大职工、家属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
场志编写的同志费尽千辛万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地反映了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汇集了开荒建场的英雄业绩,并把它们做为宝贵的史料,流传后世,教育后代,继往开来。回顾共青农场30年的创业史,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教益,总结经验和教训,并进一步继承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使共青农场腾飞于黑龙江畔。
朱文熹
1987年4月13日于佳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