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气象

第五节 气象


1.概况
  农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区划分为东部湿区的第四地区,湿润半湿润区的东北端寒温转变的过渡带。
  (1)冬季 因太阳入射角小,白天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热少,夜间地面冷却散失热量多,所以,夜长而气温低。由于经常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多西风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最低气温达零下42.5℃。
  (2)夏季 因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对作物生长有利。有时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出现高温少雨天气,最高气温达39.5℃。
  (3)春秋两季是过渡性季节,时间短促,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剧烈。春秋多西南大风,春季有时受冷空气侵袭,造成倒春寒;秋季秋高气爽,易早霜,不利大田作物生长。
  2.日照和积温
  (1)日照 夏季阳光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给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能。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54.8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1975年为2,686.4小时,日照时数最少的1983年为2,236.5小时。
  (2)积温 农场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历年平均值为2,410.8℃,最高年是1970年为2,706.6℃。最低年1969年为1,974.7℃,稳定通过大于或等于10℃的起止日期是初日为五月上中旬,终日为九月中下旬。
  3.降水和气温
  (1)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58.5毫米。年际变化大(327.9毫米至786.7毫米)。夏季是全年降水集中期,七八月是全年降水的高峰月,有利大田作物的生长,但对麦收的影响比较严重。春秋降水和夏季相比虽然少些,但降水相对变率大,常有春旱、春涝、秋涝发生,不利于农业生产。
  (2)气温 年际平均气温为1.7℃。年平均气温最低的1969年为零下0.4℃,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975年为3.1℃。气温的年内分布是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气温的年际间变化大,最高极端与最低极端差直达82℃,历年平均气温差20.1℃,最高年1975年37.1℃,最低年1969年零下4.7℃。
  4.风、蒸发量
  (1)农场常年多偏西风气流,冬季多西北风,秋冬风速大于夏季,小于春季,春季是大风季节,平均大风次数在13次左右。历年平均风速4.2米/秒,最大年平均风速5.9米/秒。风向最多的是偏西风,其次是东北风,再次是西南风。
  (2)蒸发量历年平均蒸发量1,261.1毫米,全年蒸发量最多的1982年为1,540.8毫米,全年蒸发量最少的1984年为1,082.1毫米,蒸发量最大时期是夏季,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少。
  5.历年观测资料
  农场从1966年5月建站,1967年1月1日正式立存资料。附:历年气温、降水、日照统计表和历年气象资料统计表。上接《历年观测资料》
               历年气温统计表表一                           单位:℃



               历年日照统计表表二                           单位:小时



               历年降雨量统计表表三                           单位:毫米



                历年气象资料表四                            



                历年气象资料表五                            



                历年气象资料表六                           单位:毫米



  6.灾害性气候
  (1)低温冷害和阶段性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在场区时有发生,特别是阶段性低温冷害比较多。从农业气象角度划分,低温冷害年主要有1969、1971、1974和1981年。阶段性低温冷害年有1968、1972、1973、1976、1983和1984年。低温冷害和阶段性低温冷害都不同程度地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2)旱涝灾害
  根据中国气候区划旱涝标准分析,农场自有资料记载,主要的旱灾有1970、1975、1976、1977、1979、1982年;涝灾有1969、1971、1973、1981、1983、1985年。旱涝灾害是农场各种灾害中的主要灾害。如1981年的涝灾,使小麦亩测产为360斤左右的丰产形势变为实际亩产只收回178斤的减产年,1982年由于严重旱灾;小麦平均亩产只有105斤。
  (3)其它灾害
  霜冻、风害、雹灾在场区也有发生,与低温冷害和旱涝灾害相比造成的损失要小很多。
  雹灾 年平均数为1.8次,最多年份1975年降雹六次。1969年降雹五次,都没造成严重损失,较大的降雹有两次,1976年8月31日16时40分至45分之间降雹,直径为14毫米,打得玉米叶呈条状,豆叶呈瓣状,降雹范围只在场部地区,受害面积不大。另一次,1985年8月9日15时54分至16时6分之间降雹,测得冰雹最大直径为50毫米,打得玉米、大豆有杆无叶。降雹从西南至东北走向,受害单位主要有二十四队、十五队、场部、九队、八队、七队、三队。
  风害 农场八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13次,最多年份1978年,全年出现40个大风日。最少年份1970年和1972年,没有出现大风日。危害大的主要是春季大风,1975年5月8日的西南大风达到了干热风的程度,小麦受到极为严重的风害,是场区少有的。
  霜冻 农场无霜期平均为128.6天,最长1982年为137天,最短1972年为109天,相差28天。初霜最早1972年为9月9日,最晚为1974年10月6日,相差20多天。终霜最晚1973年为5月23日,最早1978年为4月28日,也相差20多天,无霜期的不稳定对作物的危害很大,1972年的初早霜,造成大豆、玉米大面积未成熟,大豆亩产只有97斤,玉米224斤。1973年的晚终霜严重影响了春播和作物的生长,小麦亩产仅59斤,大豆118斤,玉米172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