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体制沿革

第三章 沿革

第一节 体制沿革


1955年8月30日,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发北大荒的号召,离开首都奔赴萝北县境内垦荒建点。接着哈尔滨、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垦荒队相继到达。翌年5月先后在萝北荒原建起了八个青年集体农庄。隶属萝北县青年垦区领导。
  195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第七师和信阳步兵学校部分转业官兵、学员来到萝北解甲垦荒,创建了预七师农场,归合江农垦局管辖。
  1958年10月,预七师农场与萝北县合并,实行了政企合一,场社合一,全县人民公社化。一套机构三个名称,即萝北县人民委员会、国营萝北农场、萝北县人民公社。预七师农场所属的四个分场改编为萝北农场第三、四、五分场,也叫萝北人民公社三、四、五作业区。
  1959年3月,萝北农场与萝北县分开,八个青年集体农庄和居住在萝北地区的13个自然村屯并入萝北农场三、四、五分场。1961年末至1962年并入三分场的东明、黎明、红光队,四分场的红旗队,五分场的八、九、十屯相继退出农场。
  1963年3月,萝北农场第三、四、五分场合并,成立国营青年农场(曾拟恢复原预七师农场场名,因青年志愿垦荒队和转业官兵青年多,故命名为青年农场)。隶属于东北农垦总局萝北分局。
  1969年7月,根据1968年6月18日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青年农场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四团(代号:设字207信箱)。
  1976年12月,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为避免与哈尔滨农管局的青年农场重名,改为向阳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
  1985年8月30日,纪念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时,经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批准,向阳农场更名为“共青农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了场名。
             农场体制沿革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