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区划沿革

第三节 区划沿革


1.区划
  1958年创建预七师农场时期的土地面积为127万亩。青年农场初期总面积为99.88万亩。
  1958至1969年10月间,农场与四邻基本没有边界纠纷,边界比较清楚。西面的都鲁河、北面的鸭蛋河、东面的莲花泡都是天然的场界。东南面与团结公社以南大壕、北大沟为界。自1969到1976年,萝北县在场区界内不断开荒建点,共建14个大队,占地19.4万亩。1979年5月23日在合江地区、宝泉岭农管局各级有关人员的参与下,农场又与友邻农场县社进行了正式划界,邻界双方正式签定了协议书。经过这次划界,全场土地总面积为84万亩。
  青年农场初期有耕地15.44万亩,经过兴修水利,排涝开荒,到1968年耕地面积发展到22.5万亩,兵团时期继续大力开荒建点,到1969年耕地面积扩大到24.8万亩,1977年又发展到36.3万亩,1983年为44.38万亩,到1985年底由于部分耕地还林、还牧、弃耕,耕地面积为42万亩。
  2.生产队
  由于农场体制多变,生产连队的变动也比较大,其沿革可概括为:六屯一五社一八庄一三场一二十五队,即由都鲁河屯、红部屯、六屯、七屯、小七屯、新民屯六个自然屯发展为五个农业合作社,而后青年志愿垦荒队又成立了八个集体农庄,转业官兵到来之后经整编形成了三个分场,最后发展到现在的25个生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