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垦荒原
第二节 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垦荒原
1.垦荒火炬
1955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共产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率先响应,他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作为发起人,向全市青年倡议:组成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报名人数达587人。团市委从中挑选60名青年,由杨华任队长,组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8月30日,垦荒队在首都1,500人参加的欢送大会上接过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授予的垦荒大旗,辞别北京,乘车北上,9月3日抵达萝北垦荒点,9月10日在垦荒点举行了“开荒第一犁”剪彩仪式,从此,揭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随后又有哈尔滨、天津、河北、山东各地共14批垦荒队员2,602人汇集萝北荒原,在“萝北青年垦区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高举垦荒火炬开始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新篇章。
2.艰苦岁月
从1955年到1958年,垦荒队员以火热的激情坚强的意志闯过了北大荒的蚊虫关、冰雪关、农活关,终于站稳了脚跟,建起了家园。
1955年的冬天,对于垦荒队员是第十个严峻的考验,他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上山伐木。许多队员的手脚被冻坏,晚间睡在帐篷里,早晨起来被子和衣服上结满了冰霜,鞋子冻得铛铛硬。困难没有吓倒垦荒队员,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胜利地渡过了北大荒的第一个冬天。同冰雪关、蚊虫关的自然困难相比,最大的困难还是农活关。他们虚心向当地老农学习,用原来什么农活也不会做的双手,打出了井,盖起了房,开出了地,种出了粮。1956年5月4日在萝北荒原上建立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胶南庄、临朐庄、惠民庄、哈尔滨庄(5月9日成立)八个集体农庄。
在艰苦的岁月中,有些队员动摇了,部分队员离队了,经过及时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大多数队员坚定了战斗到底的决心。
3.党的关怀,人民的支持
为鼓励垦荒队员的斗志,胡耀邦于1956年6月7日到10日代表团中央来到萝北青年垦区视察,并赠给垦荒队员:“忍受、学习、团结、斗争”八个大字。
垦荒队员从北京出发起,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全国各地的鼓励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向萝北青年垦区,并且还有苏联、日本许多外国朋友的来信。全国各地人民自愿为垦荒队购买马匹、农机具、种子及捐款,总额达12万元。《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和垦荒队家乡各省市的报纸都及时报道过垦荒队的消息和事迹。杨华和庞淑英被选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参加了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
1955年9月到1956年3月,垦荒队员共开荒1,200亩,耙地350亩,伐木6万棵,砍柴27万斤,打草20万斤,盖宿舍36栋,马棚30间。1955到1958年总共开荒6.3万亩,生产粮豆3,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