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奋力抗灾夺丰收
第二节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奋力抗灾夺丰收
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场领导干部、职工群众进发出压抑多年的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希望“可不能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瞎折腾了”,盼望能够安定下来,把生产搞上去,多打粮食。农场党委在《党委机关革命化措施》中明确规定:“党委、机关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到学大寨运动第一线去,深入调查研究,同广大职工一起为建设大寨场出大力、流大汗,保证参加集体劳动一百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领导干部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方向更明确了,从此可以大胆抓生产了。党委书记李宝根、场长刘继光、顾士阁、副场长朴建阳等领导发挥他们的生产管理才能,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联系农场的实际较为有力地完成了农场这一时期的生产管理任务。
1978年农场的农业生产指导思想是:“抓住各项作业的全面标准化和科学种田保单产,扩大面积保总产的两项根本措施”。到1980年1月,第四次党代会又提出今后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农场自然条件和基础情况加强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林业、渔业生产,积极发展草食牲畜和工副业生产,扩大商品,逐步建成农工商联合企业。”为了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制定了五项具体措施: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1981年建成南山水库,每年打机井100眼。②全面推行耕作制,积极推广宝泉岭农场的以深松为基础,以少耕为原则,以用地养地为核心的土壤耕作制度。③搞好用地养地,提高地力,大力推行秸杆还田。④认真实行作业标准化。⑤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第四次党代会以后,农场真正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向阳农场从成立起就连遭旱灾,随后又是涝灾,九年之中六年大灾,三旱三涝,都是农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之年,农场党委带领全场上下奋起抗灾夺丰收,方针对头,措施也较为得当,获得了九年中四亏五盈的较好成果。这是建场近30年各个时期唯一盈大于亏的好时期。从1983年起一直保持盈利。“抗灾夺丰收”一直是向阳农场坚定不移的生产指导思想,也是50年代垦荒队员与转业官兵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抗灾夺丰收的生产实践中,农场职工养成了吃大苦、耐大劳、困难面前不低头、灾害面前不弯腰的优良作风。
1977年是农场史上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全年只有327.9毫米。
1979年6月5日前,半年仅降水46.9毫米,旱灾面积238,900亩,谷子绝产2,700亩,甜菜、玉米等作物大面积毁种。5月25日农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对策,集思广议,统一认识,制定了搞好抗灾、夏锄和厉行节约的措施,号召“全场动员起来,广泛厉行增产节约,全面开展抗旱夺丰收的斗争”,最后赢得了平均亩产169斤的好收成,盈利183万元。1982年从5月24日至7月10日连续48天无雨,加上无效小雨共持续57天。7月8日出现39.52℃高温,地面温度67.4℃,达到热旱风程度,作物停止生长,有的枯死,受灾面积228,900亩。农场立即成立了抗灾指挥部,指挥全场生产队和工副业单位集中人力,一面利用河泡、机井灌溉,一面深松保墒,同时开展增产节支活动,年终取得了重灾之年略有亏损的较好成果。
1981年8月5日至25日,正值麦收季节,阴雨连绵,降雨量达217.5毫米,全场上下龙口夺粮,人工在水里“捞”麦子,康拜因上爬犁收割,改装机械134台,上爬犁55台,多是两、三台拖拉机拉一台康拜因强行收割。这场战天斗地极其艰苦的麦收一直持续到大秋后期还尚未结束。大量的麦子发芽霉烂,损失50%以上,加之上一年晚秋涝,冬天雪大,整地不好,草荒严重,大田作物大量减产,年终亏损400多万元。罕见的灾年并没有压垮干部职“抗灾夺丰收的意志,农场党委号召全场各生产队“抓当年、想明年”,大抓整地,大力发展副业,打草、采山货、采沙石、节油、节煤、节电等抗灾自救活动开展得很有成效。工副业总收入92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商品销售额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仅蕨菜一项出口47吨,收入4.2万多元。大涝之中暴露了水利工程不配套的弱点,有的生产队因前几年连续干旱,为扩大耕地面积平毁了一些沟渠,造成积水排不出。全场各队一面抗灾、一面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修桥涵29座,疏通渠道15公里,完成南山水库护坡、滚水坝土石方18.5万立方米,建住宅1.2万平方米,为第二年的生产打下了基础。1982年3月,农场召了五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1982年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决议,会议认为:“开展以‘两大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以为‘四化’立功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完成农场战斗任务、打好1982年翻身仗的有力措施”。1982年是旱、虫、风、雹的多灾之年,坚定不移地“抗灾夺丰收”使1982年的“翻身仗”取得了胜利,同时支援了建三江管局的春播,获得了总局的奖旗,并支援了北安管局的麦收,年终决算经营总额比1981年回升400多万元。1983年的大涝之年经营总额又继续上升400多万元,夺得历史上最高生产成果,两年两大步,两个400万。1985年的涝灾比1981年还要严重,由于兴办家庭农场,抗灾夺丰收的能力增强了,结果不但没有亏损,反而盈利80多万元。 在抗灾夺丰收的斗争中农场总结出许多增产增收的经验,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农场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大豆人工割晒、机械拾禾的增收措施,被管局肯定并推广。1977年人工割晒大豆时,十五连职工李国春连续大干五天,平均每天割7.7亩;十八连职工马传春连续大干10天,平均每天割7.5亩。全场各队许多职工天不亮就下地,有的妇女怀了孕,有的人工流产不久都坚持出满勤。涝年的麦收,职工连续奋战在没膝深的泥水里,已经习以为常。抗洪抢险中,干部党员更是临危不惧,奋不顾身。1983年7月,在抢堵三队鸭蛋河堤坝决口时,党委书记董林生、场长顾士阁、副场长杨华等农场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和数百名职工与洪水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董林生带头在水里一直战斗了10多个小时,脸冻紫了,上来喝口酒,再下去;王顺国、李行之等几十名干部和群众迎战激流,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