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场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改革传统的耕作制度,加强植物保护工作,调整作物布局,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但是,由于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加上资金短缺,机械力量不足,不能在高产期适时完成农事活动,并且农药化肥严重不足,满足不了高产栽培及科学种田的需要。因而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状态。
1963年成立青年农场,实现了全场土地的统一规划。当时耕地面积为154,361亩,到1985年耕地应有516,502亩,其中退耕还林、还牧和水利、道路、建房共占用72,679亩,实有耕地443,823亩。1984年土地普查时,对69,220亩低洼易涝地未统计在内,所以1985年生产情况统计表耕地面积为374,603亩。
1963至1985年共开荒362,141亩,平均年增长15,745.26亩,增长率为10.2%。其中1963至1968年,开荒115,288亩,平均年增长19,214.7亩,增长率为12.45%。1969至1976年,总开荒面积为135,694亩,平均年增长16,961.8亩,增长率11%。1977至1985年,开荒面积111,159亩,平均年增长12,351亩,增长率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发展。1979至1985年全场粮豆总产达227,614.4吨,上交国家112,893.3吨。特别是1983年,粮豆总产达42,523吨,当年盈利474万元。1984年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落实生产责任制,试办家庭农场。1985年底各生产队家庭农场调整为1,922个,其中单户1,747个。家庭农场中种植业1,759个,饲养业42个,林业117个,水产养殖业4个。
1963年建场到1985年全场共生产粮豆540,537.5吨,上交国家271,809吨,商品率达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