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轮作、耕作制度一、轮 作
1963至1968年青年农场时期,主要采取两种轮作方式,远地号采用麦一麦一豆方式,近地号采用麦一豆一玉(杂)方式。
1969至1985年兵团和向阳农场时期,以鹤萝公路为界分别采取南北两种轮作方式。北部半山冷凉区,六、七、九、十、十一队及低温地的二、四、五、十七、二十一队,以麦一麦一豆三区轮作为主;南部和其它各队均以麦一麦一豆一杂或麦一麦一杂一豆四区轮作为主,临近庄点的地号以麦一豆一杂三区轮作为主。这样的轮作方式比较适应本地的作物布局。但个别年份由于春涝,小麦播种面积减少,造成作物比例失调。如1984年小麦少播了五万亩,小麦仅占播种面积的29.9%。
各时期作物布局比例统计表
轮作制度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制度,是使农业生产持续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但由于涝灾的影响和经济政策的不稳定,致使作物比例失调,使正常轮作制不能坚持,被迫采取换茬,甚至造成大面积重迎茬现象。例如,1978年农产品调价,当年大豆单价上调率达21.2%,因而大豆种植面积比例也由1977年的27%。上升到1979年的39.97%。1981年大豆价格又上调50%,而玉米价格不变,致使玉米种植面积由1977年的1.5%下降到1982年的3.8%。
二、耕作制度
由于苏式五铧犁的引进,1976年耕作改制前,均以翻、耙、耢、播、镇、中耕为主要耕作措施。平翻平播,由于连年耕翻,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使耕层板结,土壤耕层容重高达1.2至1.3克。又因同层耕翻,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其容重高达1.4至1.5克,作物根系不能下扎,并且土壤水份滞积在犁底层以上,形成了易涝易旱的土壤结构。
1976年推行耕作改制,其中心内容是以轮作为前提,以深耕深松为核心,以培肥地力为目的,以少耕为原则;坚持深翻、深松、耙茬、搅麦茬、原垄卡综合运用,形成了新耕作体系。玉米地垅沟深松,下年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大豆地实行垄沟深松,大豆茬采取深松耙茬下年平播小麦;小麦茬进行搅麦茬伏起垅,下年垅上种玉米,或者麦茬地进行深松耙茬,或者平翻深松,伏秋起垅,下年垅上种大豆。改制后,中耕作物玉米、大豆、甜菜改变过去的平作为垅作。由于全面进行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增强了土壤水分通透性。调节了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加深了耕层,扩大了作物根系的营养领域,促进了作物根系发育,增强了作物抗旱、抗涝能力,减缓了灾情。粮豆单产较未改制前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