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植物保护
第八节 植物保护
一、病害防治
小麦:1970年前小麦主要病害有锈病、赤霉病、根腐病、散黑穗病。通过抗病育种,1970年后,锈病基本没有发生。根腐病和散黑穗病通过药剂搅拌,已无明显危害.只有赤霉病,在小麦收获前或收获期收获期遇到连阴雨天便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
大豆:主要有根腐病和灰斑病,严重威胁大豆产量和品质1983年前因根腐病发生严重,使大豆减产20%至30%。因灰斑病的发生,致使大豆等级下降,甚至不能出口,严重时病粒率达30%至50%。但1984年后进行多福合剂拌种并在花期搞多菌灵“航化”防病,收到很好的效果。防治有效率达95%以上。
玉米:主要病害有黑粉病和大斑病。但用药剂拌种后,均无明显危害。
二、虫害防治
小麦、玉米虫害主要有粘虫、蚜虫、玉米螟。大豆虫害有大豆食心虫、草地螟、大豆潜根蝇、蚜虫。大面积严重危害主要是粘虫和草地螟。
1972年粘虫灾害严重,成灾面积达123,800亩。小麦地全部发生粘虫,并在盛期转到玉米地。虫子密度每平方米达80多头,密集处每平方米达500多头。当时由杨清海副团长主持灭虫工作。全团上下总动员,按虫灾分布情况,分两条线作战。凡地块整齐,粘虫密度大的地号用飞机喷药防治,粘虫分布零散的地块均用人工防治。总防治面积达95,900亩。使用粉剂杀虫药130多吨,液体杀虫药280公斤,终于战胜了虫害,当年小麦亩产177斤。
1982年草地螟大发生。全场受灾面积达156,365亩,其中大豆 138,225亩,玉米4,725亩,甜菜13,405亩。草地螟发生之多是建场来第一次。全场出动大型喷药机629台次,人工8,028人次。防治面积达135,032亩,占虫害面积的86.3%。受灾严重的15,750亩,平均减产50%,其中有9,585亩绝产。
三、草荒防治
在农田管理措施中,除人工除草、机械灭草外,到1979年引进了大量国外田间灭草剂。小麦应用2.4D一丁脂防除麦田阔叶草,大豆地应用氟乐灵、拉索、利谷隆、杀草铵等广普灭草剂防除杂草,玉米地使用阿特拉津灭草剂,均取得了理想效果。特别是大豆地在没使用灭草剂之前,每年都因草荒造成大量减产。施用灭草剂后,基本杜绝了草荒。1979年大豆化学灭草面积达91,800亩,占播种面积56%;1980年化学除草面积占37%;1982年化学除草面积达127,260亩,占大豆播种面积92.4%。此后,大豆田灭草措施便以化学灭草为主,机械灭草为辅,人工锄草只在零散小地块上进行。
四、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
1963到1983年病虫测报工作逐步发展,由每年五月份分片零星设点发展到各生产队全部设置诱蛾器;由各队农业技术员负责测虫工作。1984年体制改革后,各生产队撤销了农业技术员,由农业科临时组织布点,使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
农场植物检疫工作。从1985年开始农艺师李春山任植物检疫员,农场的植物检疫工作便逐步走向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