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机修理1958年农机具基本是新产品,技术状态完好,加之使用精心,修理业务量小,修理设备很少,分场有小烘炉,只能打拉筋、拉环和进行电焊修理等。
1959至1962年,三、四、五分场先后建起了修理所和修理厂房,购买发电机组,建起烘炉、小铸造炉和主修车间,购置了机械加工设备,开始了对农机具的保养和简单的修理工作,机车大修送萝北大修厂。
1963年三、四、五分场合并成立青年农场,萝北分局大修厂移交给农场,接收大修厂后,将各分场的修理设备集中到大修厂使用,并对大修厂领导班子做了调整,调配了技术力量,从此农场的修理业走上了正轨。
1965年大修厂划归萝北分局,农场又在现场部原四分场修理所的基础上建修配厂,将机务科副科长王龙德调入任厂长,当时只有七八个人,修理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仅有简易厂房300平方米,机械加工设备有一台小车床,两台小钻床和一台刨床,还有一台工程车做巡回修理用。1966年春从红色草原农场调进一批技术人员,年底修配厂增加到30多人。
1967年,1,012平方米的主修车间破土动工,1968年竣工,以后又陆续盖了一批厂房,1976年修配厂发展到有职工201人,固定资产51万元,年产值46.1万元,设备基本配套。各生产队也陆续盖起了240至3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保养间,大部分生产队配有机务技术员、修理工、焊工、锻工等,还配置了电焊机、台钻、烘炉、量具和部分车床。形成了场队修理系统。
1985年修配厂占地面积达34,395平方米,生产用厂房面积4,40g平方米,职工211人,固定资产109.7万元,生产设备47台(套),其中主修设备15台(套),机械加工设备17台,铸造设备4台(套),锻、焊、钳设备11台(套),满足了全场的农机修理,并生产部分产品向外销售。
1985年修配厂设备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