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机务管理
第六节 机务管理
1958至1962年,尽管机务队伍是以各地调来的老机务人员为基础及一些觉悟高的转业官兵、垦荒队员、支边青年等骨干组成的,但由于机务管理缺乏经验,大多数机务人员新上机车,技术水平低,又常在沼泽、山岗林地开荒作业,加之修理网点不健全,修理设备差,修理质量低,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油料缺乏,大部分外国产的农机件供应困难,加之机务管理水平低,致使机车作业质量差,成本高,机械磨损严重。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设专职机务副场长,设置了机务科,生产队逐渐配备了机务副队长,形成了一整套机务管理体系,加强了机务管理工作。
1963至1966年,机务战线贯彻落实了农垦部颁发的《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和农垦总局有关机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农场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农场的机械管理、使用、维修和人员培训逐步制度化。在技术管理上,要求做到“—遵”、“二验”、“三不渗漏”、“五净”、“六封闭”。各生产队的“三库一场”也逐步建立起来。由于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机务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机车作业减少了故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机车完好率达95%以上,出勤率90%以上,时间利用率 85%以上。
1967至1976年,由于“文革”的影响,农机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文革”初期,农机具损失严重,故障多,工效低,严重违章事件时有发生。1972年兵团召开了农业机械化会议,1973年团在生产股内设机务办,恢复了过去一些规章制度,着手抓机务人员培训,田间标准化作业,机具技术保养和修理工作,使农机管理工作有所好转。
1976年12月恢复农场体制,农场设机务科,加强机务管理,狠抓了“三库一场”建设,全面恢复了机务规章制度(技术培训、技术档案、总结、计划和事故报告等),机务管理开始出现了较好的局面。1978年6月,省农场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了机务管理定标会议,提出全面贯彻机务规章,制定了《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决定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农场党委认真贯彻总局定标会议精神,开展了十项管理标准化活动,当年出现了第一个机械管理标准化生产队一十六队。农场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在全场推广了十六队的经验,机务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1981年农场被管局评为“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化农场”。1977至1985年机车三率:完好率 95%,出勤率87%,时间利用率81%。
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农机具转让给个人后,机务管理和检修有所放松,有对农机具的掠夺性使用现象。以后恢复农机科,加强了对农机的管理和农机具的使用保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