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苗圃与绿化

第三节 苗圃与绿化


一、苗圃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在菜队(现十四队)成立了林业班,主要负责培育杨树苗及果树苗等,育苗面积20多亩,主要是杨树苗的有性繁殖。1966年在北山林场处建立了场直苗圃,人员发展到40多人,隶属副业队,设一名林业技术员,有耕地600亩,育苗面积逐年扩大。到1972年育苗地达100多亩,主要培育杨树、松树、榆树苗等。1972年开始对杨树苗进行无性繁殖。1975年在原苗圃的基础上,成立场直中心苗圃,为队级单位。1981年中心苗圃和北山林场合并,称北山林场,管理育苗工作,每年育苗面积45至100亩。随着各生产队自办小型苗圃的增加,中心苗圃的育苗地逐年减少,到1985年北山林场育苗地仅为40多亩。
  苗圃成立初期,用人工畜力整地中耕,浇水施肥,拔草育苗。197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开始使用拖拉机整地、中耕起垅,用化学药剂灭草,用滴灌浇水,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管理质量和工效。
  1972年后,场内多数基层单位设有林业班,建立小型苗圃,苗木基本达到自给,到1985年全场苗圃占地总面积428亩。育苗种类由单一的杨树苗发展为.多样品种,有落叶松、鱼鳞松、红松、黄波罗、大秋、黄太平、李子、杏树等。
  二、绿化
  农场响应国家关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根据树的种类、特性提出栽种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包到单位落实到个人,到1985年底累计义务植树67万多棵,植树种类有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糖槭、水曲柳、榆树、黄波罗等。各生产队街道两旁都栽植了树木,部分队还在村庄周围营造了护村林。个别单位因对树木管理不善,街道两旁出现了“小老树”和“断带空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