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农场畜牧业从1955年垦荒队的到来和1958年转业官兵创建预七师农场起步,先后从外地引进各种牲畜,形成了以养马为主兼养牛、羊、猪的畜牧业,1958年末共有马1,000匹,牛544头,猪1,138头,羊280只。
1960年春,三个分场都成立了专业畜牧队,加强了技术力量,畜牧业发展很快。猪存栏数达2,519头,雏鸡达14,400只。下半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饲料短缺,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畜牧存栏数大幅度下降。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农场畜牧业得到恢复。1966年后由于把家庭饲养业看成是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而受到批判,养猪数量明显减少,到1969年出口肥猪数量几乎下降到零,自食猪肉的供应十分紧缺。
1972年成立工业畜牧业办公室,畜牧业生产受到重视。副团长杨清海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并写出《关于马匹增殖问题的报告》,对养马业和其它饲养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73年各生产队建起了砖瓦结构的保暖圈舍,制定了畜牧业生产管理规章和技术操作规程,使饲养业有章可循,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6年12月,恢复农场体制后成立畜牧科,贯彻了“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针对农场养猪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促进养猪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行公养户养并举,鼓励户养,增加饲料供应,提高生猪收购价格,并实行了超售加价奖政策,使生猪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1979年是生猪生产最好的一年,全年上交肥猪达5,126头/427吨,畜牧业总产值达63.2万元。随着农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役马逐渐被机械代替,1980年总局提出“压马增牛,以机代马”的口号,为此,农场经过多年经营饲养的马群,被大批廉价处理。1981至1983年粮食价格不断调整,各生产队因种玉米费工,而提价幅度又小,价格低廉,不愿多种,造成种植比例失调,牲畜饲料供应不足。另外由于粮肉比价不合理,交猪不如多交粮,致使养殖业由高潮转入低潮。1981年底生猪存栏数仅剩1,830头,是1977年底存栏数的14.9%。肉食供应发生了困难,这种困境直至1983年后才得到缓解。
1984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兴办家庭农场,畜牧生产承包到各专业户。羊的饲养因牧地不足和冬季自然灾害,以及国家对羊毛和皮张收购降价等原因,造成养羊赔钱,农场只好对羊进行大批淘汰,1980年末存栏数5,972只,到1985年仅剩2,109只。
1985年为了支持帮助垦荒队员勤劳致富,根据家庭农场和专业户的要求,在北京、哈尔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农场从北京,哈尔滨等地引进300头北京优良品种黑白花奶牛,奶牛饲养业得到发展,1985年底存栏数达338头。
30年来,农场的畜牧业生产由于受政策、饲料等因素的影响,几起几落,走的是一条波浪式的发展道路。畜牧产品除农场自食外,上交肥猪34,856头,出口菜牛200头,蜂蜜11,280公斤,交售鹿茸82公斤。
历年各类畜禽年末存栏数
注:存栏数中含集体、个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