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兽医防治

第四节 兽医防治


家畜防疫工作,农场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1958至1962年,由于马匹饲养较多,每年进行一次鼻疽检疫,对阳性马采取捕杀措施。
  1965年在十队、十一队成立鼻疽马隔离点,进行假定健康驹培养。经使用土霉素治疗,收到较好效果,鼻疽马检出率大大减少。同年,牛羊口蹄疫在垦区某些农场发生,为此农场将口蹄疫防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对全场牛羊封锁15天,进行疫苗注射,控制了蔓延,减轻了损失。
  1972年开始贯彻总参谋部颁发的《军马传染性贫血防治决定》,农场每年对500至600匹马进行逐匹测温一个月,同时进行血沉测定和补体结合反应等措施。
  1977至1979年,农场养猪业发展到高峰,存栏数超过万头,对猪病防治成为当时工作的中心。每年春、秋季进行预防注射,同时补硒及其它微量元素,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
  1980年由于气候潮湿及垦区传染病流行,农场发生猪瘟传染病,生猪死亡率增高,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损失。1981年后,采取严密的防疫措施,除每年两次定期预防注射外,又采取随时检查及时处理的办法,使疫病得到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牛羊的发病检查从1981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采血和补体结合反应的检疫措施,对验出的阳性病牛羊采取隔离捕杀。
  养禽业。自1977年后,每年对鸡鸭进行两次预防注射,较好地避免了疫情的发生。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防疫项目日益增多,除对家畜实行各种疫苗注射外,还对家禽进行内外驱虫防治工作。在医疗方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及电疗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和新技术。在设备上增设了化验室和化验仪器,并在兽医站设有技术能力较强的兽医人员,各生产队还设一名兽医或防疫员,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