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牲畜改良建场以来农场的牲畜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马:
1970年由红色草原牧场引进18匹优良种马,有阿尔登高代杂种、纯种阿尔登、顿河马和本场马匹进行杂交改良,使役马的挽力和体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达到了预期目的。
牛:
1965年从香兰引进朝鲜种公牛三头和当地牛进行杂交改良。
1979年为了发展肉牛生产,调整了牛群,将251头母牛集中到七队、九队和二十二队饲养,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方法,加速发展肉牛生产,引入海福特、利母赞、短角牛种精液,先后获得海福特等一代杂交牛141头,提高了出肉率。1982年上交肉牛60头,1983年上交肉牛38头。
1980年引进荷兰奶牛冷冻精液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培养出杂交一代。然后用荷兰奶牛冷冻精液与杂交一代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杂交奶牛,产奶率逐渐提高,每头每天产奶15公斤以上。
1984年将杂交牛转卖给家庭农场和养殖专业户,到1985年全场改良黄牛和优良奶牛发展到500多头。
猪:
从1972年开始,先后引进哈白猪、苏白猪、长白猪、克米洛夫猪、约克猪、民猪和梅山猪等七种纯种猪进行杂交繁殖,使猪的产仔率、增重量及抗病能力都有很大提高。1979年全场人均一头猪,年上交肥猪5,126头。
1984年在场部东南两公里处建740平方米的种猪圈舍,引进纯种梅山母猪28头,公猪10头(苏白2头),改良杂交一代商品母猪,仅1985年一年就培育出梅苏杂交一代母猪50头。
羊:
1963年青年农场组建前仅有羊300多只,到1968年底羊存栏数只有455只。羊群的基础是新疆细毛羊的高代杂种羊,并引进高加索、美丽奴进行改良。1969年从内蒙古呼盟引入2,000只蒙古羊,开始进行蒙古羊与当地高代杂种羊及斯达夫羊进行杂交改良,养羊业得到大发展,由一个队发展到21个队。1970年末存栏数达3,000只。
1970年,东北地区绵羊育种委员会确定在农场十三队搞东北半细毛羊品种培育试验,农场派兽医站技术员段同心到十三队主持这个科研项目的攻关。当年引进奥大利亚、新西兰考力代羊和林肯半血羊与当地高代杂种羊进行杂交改良。经过三年的培育,取得了成果。
1973年,东北三省联合育种培育东北半细毛羊会议在海伦农场召开,会议确定本场为培育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场,经过十年的培育, 1981年育成了生产性能高,遗传性能较稳定,适应性能强的东北半细毛羊群。经东北地区绵羊育种委员会鉴定批准为:毛肉兼用东北半细毛羊品种群。对重点羊群进行普查鉴定结果如下:
一、等级:一级的比例由13.6%提高到55.87%,比1970育种前提高42.27%。
二、生产性能:羊毛长度、只毛产量、体重,这三项性能是衡量绵羊品种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反应出该品种的经济价值。以成年母羊、公羊,育成母羊、公羊为例,毛长、毛量、体重三项性能分别超过了育种指标要求。见附表:
生产性能鉴定表
单位:厘米、公斤
三、羊毛品质:鉴定四类羊只的毛密度、均匀度、弯曲度及油汗的品质,符合半细毛羊品种要求的在90%。以上。见附表:
羊毛品质鉴定表
四、繁殖性能:根据370只母羊的资料统计,共产羊羔453只,产羔率为126.54%,超过育种指标的16.54%。
五、净毛率:成年母羊61.74%,成年公羊59.68%,育成母羊 58.25%,育成公羊57.78%。
据1982年对全场5,169只羊统计,平均每只羊毛产量已达3.66公斤,其中一队190只,二十三队263只,每只达到5公斤以上,十三队500多只,每只平均产毛量接近5公斤。
1982年东北地区绵羊育种委员会为段同心颁发了奖励证书,1983年宝泉岭管理局授予段同心科技一等奖,总局给予旅游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