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发展概况

第五章 工副业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发展概况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设工业基建交通科,朱喜贵、付国印先后任科长。
  1969年兵团组建后,团司令部设生产股,现役军人崔玉林任股长,兼管工副业生产,1972年工副业生产和生产股分开,设工牧办公室,付国印任办公室副主任,主管工副业。1974年工副业划归团后勤处营房股管理,付国印任副股长。
  1976年12月,十四团改为向阳农场,设基建科,王守范任科长,主管工副业。1978年3月工业和基建分开,同时和交通合并称工交科,王守范任科长。1979年2月工交和基建合并改称工交基建科,王守范任科长。1980年4月设工交科,基建分出单设。1981年9月设工业科,交通分出单设,王守范、杨德健先后任科长。
  1984年3月农场体制改革,成立工业建筑公司,1985年改为工业公司,由杨德健任经理,张金业任书记,基建分出单设。
  二、发展概况
  农场的工副业,是以自给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大致可分为:为职工生活服务的粮油加工、食品加工、酱油、酿酒等;为基本建设服务的制材、石灰和砖瓦生产等。从业人员约占全场工人总数的 12%,生产总值约占全场各业总值的28%。
  工副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58至1968年为初创时期,1968至1976年为自给时期,1977至1985年为发展时期。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将原三、四、五分场83名有特长的技术工人集中在场部地区,先后建立了木材厂、粮油加工厂、小砖厂 (归基建队管理)。当时生产设备简陋,仅有以石磨为主的粮食加工和以手工操作的豆油加工小作坊;制材加工以人工绞龙式上木料,圆锯加工生产;用手工制砖瓦和人工肩扛手搬的石灰生产。
  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1964年5月开始动工,兴建一座三层楼 570平方米的面粉加工车间,1965年8月车闸正式投入生产,日产面粉22吨。为保证生产和基本建设的需要,1968年4月农场新建砖瓦厂,当年生产砖坯60多万块,烧红砖20万块。
  1969年木材厂盖起了砖瓦结构639平方米的制材加工车间和350平方米的木工车间。1974年在加工厂院内兴建600平方米的全机械榨油车间,保证了农场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1975年农场扩建 400平方米年产300多吨的白酒生产车间。1976年木材厂派人去上海、哈尔滨等地学习,考察刨花板生产。1979年经省农场总局批准并投资18万元兴建了982平方米的刨花板生产车间,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正式投产,年产量达515立方米。
  1981年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及工人精心操作,农场生产的面粉、挂面、酱油被省国营农场总局首次评为优质产品。1982年酱油厂生产的“豆乡”牌一级酱油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3年8月在七队附近建立了白云石厂,年均产值20多万元、上交利润一万多元。1985年农场先后筹建烟花厂、饮料厂,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引进新技术,生产玻璃钢瓦,无尘粉笔、苫布、铁钉、除尘器等,产品已投放市场。1985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2,058万元,工副业总产值584.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4%,工副业生产总人数1,296人(工业1,048人,副业 248人),人年均创产值4,508元,实现销售利润69.6万元,经营盈利59.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