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油加工
第二节 粮油加工
1958年场内职工粮油由萝北县供应。1959至1962年三、四、五分场都有小型粮油加工厂,粮油供应自行解决。1963年5月成立粮油联合加工厂,当年生产面粉70吨,豆油20吨。
1969年7月十四团组建后,粮油加工厂更名为工业一连。1972年恢复粮油联合加工厂,全厂职工205人。
1981年12月加工厂更名粮油食品联合加工厂,提格为副科级单位,下设六厂一库即:面粉厂、油厂、酿酒厂、挂面厂、酱油厂、食品厂和粮库。全厂职工244人。
1984年3月,粮食科改为粮油公司,粮油食品联合加工厂所属六厂一库划归粮油公司,8月食品厂划归经销公司。1985年4月,粮油公司改为粮贸公司,同时成立粮油加工厂和酿造总厂,粮库归粮贸公司;油厂、挂面厂、面粉厂归粮油加工厂;酱油厂、酿酒厂、冰棍厂(原属食品厂一部分)归酿造总厂。
一、面粉
1959至1962年,农场职工的口粮实行自给,口粮加工以石碾、石磨为主,均用手工操作,加工量小。1960年四分场创造了三扇立式直径o.8米的石磨,用60马力柴油机做动力加工面粉。当时这种办法比较先进,开始在各分场推广,以后增加两扇直径1.05米平装石磨一台,日产面粉三吨左右。石磨传热性能差转速一高就发热,又无清粮设备,所以粉质较差。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多,加工量满足不了供应,农场便发给职工部分原粮,用传统的人工推碾子推磨,另外还从萝北县和宝泉岭面粉厂代加工以补粮油供应不足。
1964年5月农场自筹资金筹建面粉厂,新建一座570平方米三层楼的面粉加工车间及126平方米动力车间和390平方米成品库,共1,086平方米,添置了全套生产机械设备:筛麦机、比重去石机、甩干机、刷麸机、吸尘器、磨粉机(3台)、大小电机(22台)。1965年8月15日正式投产,设计加工能力日产面粉15吨,当年生产1,070吨,实际出粉率76%至77%,粉质较好。
1979年面粉加工厂进行革新,对原机械进行改装,将原来的四皮二蕊生产工艺改为四皮二蕊前路出粉,改装后面粉出粉率在80%左右,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粉要求,粉质良好。1981年加工生产的标准粉首次被农场总局评为优质产品,并荣获优质产品证书。
1984年增加磨粉机、刷麸机、平筛各一台,增加吸尘设备风机两台,增添了原粮初清筛和去石机,将四皮二蕊改为四皮三蕊前路出粉,从而提高了产量,保证了面粉质量。1981年后一直保持总局优质产品称号。
二、豆油
农场豆油生产是在四分场红部油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用牛马拉石碾,三个丝杠笨榨,全部用人工操作。生产时将大豆先在炕上烘,使其软化,再用石磙碾压成片在热炕烘干,然后上锅蒸、装垛、踩垛、人工紧杠榨油。班产豆油150公斤左右,出油率在8%至9%,年产豆油20至30吨。
1964年6月油坊由红部搬迁现加工厂院内。1969年改进生产工艺,由笨重的人工改为半机械化操作,由马拉石碾改为机械豆辊压坯,踩垛用机械预压,人工入机,用牵引拉杆紧杠榨油。班产豆油增加到500公斤,出油率达11%至12%,年产豆油80至90吨。
1975年6月,新建900平方米的制油生产车间,安装了200A一3型螺旋榨油机,从清理软化、压坯、烘炒、入机出油、水化、入库形成自动生产线。班处理大豆8,000公斤,平均出油率12.5%。左右,日产豆油1,000公斤左右。工人劳动条件较以前大有改善,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由于原料供应所限,生产处于“吃半饱”的状态。1983年油厂职工26人,仅用半年生产时间就加工大豆3,699吨,生产豆油462.8吨。1985年加工大豆3,125吨,生产豆油393吨。油厂生产的豆油除满足场内供应外,尚有部分外销。
三、挂面
农场为照顾职工生活,调剂口粮品种的供应,于1969年春筹建挂面厂,组建时从生产队食堂调入三台140型挂面机,由过去在家乡做过挂面的技术工人于祖祥带领三个工人在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用手摇带动压磙,六月正式投产,日产挂面100公斤左右。后来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改装,装配一台10千瓦电动机,由手摇改为电机带动,日产量提高到350公斤。
1981年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挂面厂生产的挂面深受群众欢迎。在产品质量评比中被国营农场总局评为优质产品。因生产条件和生产规模所限,年产量仅在百吨左右,挂面的供应经常脱销。为满足职工生活所需,1983年挂面厂扩建,将砖瓦结构234平方米的库房改为挂面生产车间,更新了全套生产设备,添置了J一154型挂面机四台,5.5千瓦电动机三台和和面机、压辊机、电动排风扇等。并在质量上加强了管理,成立了质量管理组织。增设原料库、成品库,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将原来的五、七、九、十一扣刀改为四、六、八、十扣刀,增加滚压次数。生产人员增到12人,改为两班生产,日产量增加到1,000公斤左右,年产量提高到293吨。同时申报了注册“向阳”商标,改进生产包装,将每把 1公斤改为0.5公斤。
1984年新建60平方米的成品库,现挂面厂生产的“向阳”挂面不但断条率低、洁白度高、耐弯度大、耐煮性强,而且装璜精致,在萝北地区和农垦系统享有盛誉,1981年后一直保持总局优质产品称号。
四、酿酒
农场的酿酒业是在萝北农场四分场红部酒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曲、烧酒设在一栋不足70平方米的草房里,由技术工人张奇海领着四五个工人进行生产,于1959年秋投产出酒。当时设备仅有一口大锅,掘窖、凉碴均用手工操作,用碎大米、粗细稻糠等作原料。日产白酒开始只有几十斤,后来发展到150公斤左右。
青年农场成立后,酒坊于1964年春搬到现在加工厂院内,重新建立酿酒车间,增设一台扬场机,设一口串心锅,制酒曲子由大曲改为匣子曲,原料改为玉米、麦头子、米面加工下脚料和糠麸等。烧酒工增到20人,仍采用笨重的手工操作,分两班作业,一年只有半年的生产期,年产白酒50至60吨。
随着生产的发展,1977年扩建一座400平方米的白酒生产车间,添置了桥式吊车、通风机、胶轮车等生产设备,并陆续修建了原料库和粉碎间。掘窖开始用上了吊车,凉碴用上了通风机,整个生产过程采用半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年产量提高到178吨。
1980年7月酒厂新建200平方米的装瓶车间,并申请了“北大荒”瓶装白酒的注册商标,工人增到40多人。1982年年产量提高到 301吨,纯盈利12万元,在宝泉岭管局白酒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1984年全厂职工增加到70多人,有厂房1,890平方米,四个生产车间,年产白酒274吨,瓶装“北大荒”白酒200吨。
1985年年产65度白酒206吨、工艺酒84吨,瓶装60度“北大荒”白酒130.7吨、工艺酒81.8吨。随着酿酒工艺的不断更新,除生产“北大荒”白酒外,还生产瓶装“喜宴窖酒”、“北国粮酒”、“江鹤白酒”、“佳酿老白干”等新工艺白酒。酒厂每年生产的白酒除满足农场内部需要外,大部分销往外地市县,白酒质好味醇,深受群众欢迎。
五、酱油
建场初期。为解决职工生活所需,在新民屯设立酱油坊,初建时由金高燮带领两个朝鲜族工人用大缸和火炕采用高温发酵的方法生产酱油,年产量仅有十几吨。1959年酱油坊由新民屯搬到红部,当时生产条件差,设备简陋,采用原始的办法,用豆饼和麦麸作原料。将成块豆饼在锅上用笼屉蒸,使其软化,再用镰刀切削,削成片后还得挑水浸泡,原料下缸发酵时只能用人工扛,扔渣用人背,生产的全过程均用笨重的手工操作。1962年工人增加到八名,年产酱油增加到30多吨,同时还生产少量的缸醋、腐乳、大酱和豆瓣酱等。
农场人口逐年增多,而酱油生产规模小,条件差,设备简陋,产量低,经常脱销。1965年改为原料加入盐酸作引剂,通过化学处理生产酱油,生产周期缩短为24小时,年产量增加到40至50吨,减轻了劳动强度,缓解了供需矛盾。同年酱油坊由红部搬到加工厂院内,厂房面积270平方米,生产工人减至4人。
由于用盐酸生产酱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要求,1971年改为固态无盐发酵生产酱油,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生产人员增到12人。工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使酱油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生产的酱油首次被国营农场总局评为优质产品,并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
1981年末至1982年初,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农场改建了酱油生产厂房,搬到现厂址,更新了设备,增添了风机、座机、离心泵和高压灭菌装置等。酱油生产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转为半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厂房面积增到409平方米,职工增到28人。1982年春选派了四名具有酱油生产专长的技术工人专程到北京学习半年,回场后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制曲、原料搭配比例、发酵温度的高低和湿度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试验,使酱油的质量得到了巩固和提高。1982年生产酱油由1981年的211吨增加到352吨,被黑龙江省评为省优质产品,并发给优质产品证书和奖金3,000元。
1983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同时发给优质产品奖金5,000元。1985年酱油产量猛增到601吨,实现产值17万元。酱油厂生产的“豆乡”牌一级酱油在地方和农垦系统享有盛誉。
六、食品
1965年5月,农场在粮油加工厂院内初设食品加工车间,厂房面积40平方米,设备简陋。五名生产工人用手工操作,只能生产麻花、饼干、面包等,日产量均在50公斤左右。
1973年厂房迁到原团政治处旧址,厂房面积扩大到70平方米,经过改装用砖砌烤炉生产,加工产品增加了芦果、核桃酥、长白糕、蛋糕等十多个品种,日产量300至400公斤,每逢佳节还能制作月饼、元宵等,以满足职工生活的需要。
1980年10月食品厂搬迁到现厂址,厂房面积扩大到192平方米,墙壁刷漆,地面镶装木质地板,改善了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增设了原料库、成品库、更衣室,添置了和面机、电烘炉、压秕机等生产设备,生产工人增到12人,年产糕点43吨。
1984年食品加工改进了生产工艺,增添了压板、模具和减速器等生产设备,年产量提高到61吨,创产值8.2万元。1985年改进食品包装,疏通销售渠道,全厂8名职工年产各种糕点56吨,产值7.59万元。
七、冰棍
1973年农场始建冰棍厂,厂址设在原十四团粮食供应部仓库,厂房面积30平方米。当时由下乡知识青年王凤起和董运生带领十几名工人进行冰棍生产。隶属粮油加工厂。
冰棍生产后,因水质不符合卫生要求,1974年迁到原青年农场俱乐部西端机关食堂,厂房面积约80平方米,冰棍生产同年移交给服务站管理。年产冰棍20多万支,1976年服务站和商店合并,冰棍停产。
1977年5月,农场在粮油联合加工厂院内重建冰棍厂,更新了全套机械设备,厂房面积64平方米,有6名职工,归加工厂管理。 1978至1979年冰棍生产归商店领导,1980年划归食品厂管理,1981年冰棍厂重新划归粮油食品联合加工厂。
1983年改建厂房,更新了机械设备,厂房面积扩大到136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日产冰棍1.5至2万支。1985年有生产工人12人,年产量80万支。
八、皮革
1964年农场开始组织皮革生产,厂址设在八队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拉哈辫草房里,当时生产工具只有一口大锅,一把刀,两口缸,安排一个工人生产,主要生产简单的牛马绳套、车马鞍具,并生产少量的“劳保”肥皂。
1968年皮革生产房舍搬到加工厂院内,用20多平方米草木结构土房作生产车间,除生产车马鞍具外,还利用油厂生产的油脚为十七团生产“劳保”肥皂三万多条。
1969年皮革车间扩大到90平方米,生产工人增到12人,自制了刮皮机、打毛机,配备了电机设备,减轻了劳动强度。根据农场的需要,增添了试制加工皮袄、皮手套的生产任务,当年熟羊皮500多张。1970至1975年年均加工熟羊皮800多张,生产“劳保”肥皂八万多条。1980年加工熟羊皮近千张,制作皮袄筒460件。但由于资金紧张,原料不足,产品工艺落后,1985年被迫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