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建材生产

第三节 建材生产


一、砖瓦
  农场的砖瓦业是在萝北农场四分场基建队小砖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0年春四分场基建队在现在的木材厂院内创建小型砖厂,修建方框窑三个,采用人工扣坯,当年生产砖坯150万块,烧红砖100万块左右。同年在现木材厂路北100米处建60平方米制瓦生产车间,用木制模具,手工操作,日均产瓦500至600片,当年生产红瓦近十万片。
  1965年小砖厂搬到在现场部东北角半公里处,由基建队副队长辛永振带领20多名职工盖起了400平方米的机器房,一座10眼串窑和每栋100平方米的坯棚30栋,并从新华农场调入旧制砖机一台,经过整修和改装,当年投入生产,烧红砖150万块。同年秋后,红瓦生产车间迁址到小砖厂西侧,建起200平方米的制瓦车间,仍采用人工锤泥,当年生产人工模压瓦十万多片。1973年小砖厂制瓦车间因生产设备陈旧被淘汰。
  随着生产的发展,1968年4月农场在现场部东4.5公里处建立砖瓦厂。从秦皇岛引进35型制砖机,由基建队副队长辛永振带领20多名职工筹建,盖起了每个67.5立方米的方框窑五个,100平方米的机器房舍,每栋150平方米的坯棚30多栋,当年制砖坯60多万块,烧红砖20多万块。1971年砖瓦厂增设红瓦生产,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制瓦车间,采用模具压瓦,当年生产模压瓦29万多片,同年又建起24门轮窑一座,1972年年产红砖343万块。
  1974年小砖厂改进了制砖生产设备,由原来的人工制坯改装为机械制坯,年产红砖由1973年的81万块增到125.4万块。1976年在串窑增建六个窑眼,扩大了生产规模,到1980年年产红砖提高到319万块。
  1976年冬,农场为缓解红砖生产供应紧张的局面,避免南片连队运输中的浪费和降低基本建设成本,在二十二队以北两公里处筹建第二砖厂,冯德顺任厂长,张洪勋任书记,辛永振任副厂长。由砖瓦厂调入部分技术骨干,其他工人大部分均为投亲靠友新接收的青年共64人。农场投资20多万元,购进制砖机,调入胶轮车等生产设备。1977年春建60立方米方框窑三个,每栋100平方米的坯棚20多栋,盖起18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四栋、210平方米的拉哈辫仓库一栋和60平方米的职工食堂,当年生产红砖66.34万块。由于土质条件和管理不善等因素,致使红砖质量达不到要求,产品滞销,造成大量积压。1977、1978年经营连续亏损达198,925元,1979年初第二砖厂机构撤销,缩减成一个排,划归二十二队,二十二队红砖生产一直经营到1983年。1984年制砖机和全套附属设备调出,转卖给十四队待业青年砖厂,负责人赵荣。1985年5月待业青年砖厂又将制砖全套设备卖给萝北县奋斗乡砖厂。
  1979年,砖瓦厂制瓦车间改进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自制了笼口出瓦制瓦机,由生产模压瓦改为挤出瓦,当年产红瓦162.77万片,年产量比1974年提高了130%。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制砖生产将原来的人力推车运土改为机车牵引铁轨翻斗车运土。1982年砖瓦厂改革砖坯生产工艺,生产半内燃红砖,从而缩短了生产烧窑期,减少了用煤量。过去生产红砖每块需用煤三两多,而现在仅用一两多,烧窑期比过去缩短了三天。
  为了加快农场建设步伐,确保基建用砖的供给,农场分两年投资共82万元,于1982年1月筹建新砖厂,厂址在厂部东北风鸣山脚下。年初小砖厂原建制37人,砖窑、制砖机等全套生产设施由工程队移交给新砖厂做为筹建的基础截止到七月中旬人员增到80多人,由厂长赵贵凡、书记郑洪才带领相继盖起了每栋125平方米的坯棚子六栋,半成品坯棚子19栋,18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栋,120平方米的仓库一栋,打17米深水井一眼,机械平整场地5,300平方米,并从湖北省黄石县购进DW500型制砖机一台,建起24门轮窑一座,到九月底砖机部分已达到试产状态。10月17日点火试产,当年生产砖坯59万块,烧红砖30多万块。第二年新砖厂又建起378平方米的机器房,每栋190平方米的坯棚47栋和300平方米的保养间。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七月新砖厂试制多斗挖土机,于翌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提高劳动效率十倍,土地利用率六至七倍,并购进千山牌12马力翻斗车两台,胶轮拖拉机铁牛55一台。
  1983年小砖厂与新砖厂分开,划归劳动服务公司,成为独立核算单位,由场直地区待业青年30多人组成,在厂长郑进朝带领下,当年生产砖坯198万块,烧红砖155万块。1984年小砖厂更新机械设备,自制搅拌机,维修串窑,更换主机泥缸,盖起了每栋150平方米的坯棚15栋,并增添千山牌12马力翻斗车两台和12马力小四轮一台,年产砖坯270万块,烧红砖260万块。
  1985年小砖厂年产红砖提高到280万块,新砖厂年产红砖775万块,砖瓦厂年产红砖656.6万块、红瓦173万片,不仅满足了农场基本建设的需要,还支援了萝北、鹤北等地的建设。
  二、石灰
  1958年6月,预七师农场为解决职工住房用石灰的需要,开始筹建石灰窑,由四分场一大队筹建,当年秋天正式投产。当时由于不懂烧灰技术,从佳木斯请来一名师傅做技术指导,由复转军人吴万春带领十多名工人进行生产,用木柴做燃料,两个窑一次烧石灰三吨左右,满足了当时建房的需要。萝北农场成立后一大队撤销,石灰生产于1960年底移交给三分场一队(现一队)管理。
  青年农场成立后,于1964年石灰生产划归木材厂领导,由于生产条件艰苦,仍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锹、镐、钢钎、土筐等作业,人工打眼放炮、装窑、出窑均是手工操作。1969年十四团成立后归工业二连(现砖瓦厂)经营,扩建了20立方米窑筒四个,1970年年产石灰提高到2,000多吨。1976至1977年改为独立经营核算单位,由农场直接领导。1978年石灰生产划归二连,改进了生产工艺,将原来的窑改建成6个漏斗窑,日产石灰15吨,节约了用煤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效,年产石灰提高到4,000多吨,盈利5万多元。1985年有职工19人,配12马力翻斗车一台,年产石灰1,200吨,满足了农场基建任务需要。
  为了加快农场的建设,充分利用场内自然资源,三队于1979年在凤凰山脚下五号地头建立石灰窑一座,当年由队长刘泽勇带领10多个职工建成四个容量为40多立方米的窑筒,生产白灰30多吨,满足了三队基建任务的需求。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1983年增添了一台凿岩机和两台12马力自动翻斗车等机械设备,并盖起了80平方米的职工休息室,年产石灰提高到2,024吨,实现产值7万多元。1984至1985年实行了经营承包。
         历年砖瓦石灰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块、万片、吨



  三、白云石生产
  为充分利用场内自然资源,广开待业青年的就业门路,农场投资16.6万元,于1983年6月由厂长赵立祥率领筹建白云石厂,八月正式投产。当时有生产工人88名,其中80%是待业青年,厂址设在七队附近白云石山脚下,主要任务是白云石的开采和加工。白云石产品可作制玻璃的原料,销售给鹤岗、佳木斯玻璃厂,经过加工后的水刷石、水磨石可作建筑材料,畅销萝北、绥滨等地。经过精细加工的石英粉可作化工原料,但因销路差和加工成本高,未能大量生产。建厂第一年盖起276平方米厂房一栋,安装了粉碎机、破碎机、输送带等动力传导机械生产设备,当年开采白云石1,797.2立方米。年底进行了水刷石、水磨石试验性生产。
  1984年添置了天津产55型胶轮车三台,推土机一台,生产原石10,514.2立方米,水刷石2,249吨,年经营利润14,177.45元。
  1985年白云石厂对原有的破碎机械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增配了电动震动筛、升运器、储料仓、除尘装置等配套设备,同时购进锤式破碎机和钻机等,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1,660元,职工增加到110人,年产原石8,935.9立方米,水刷石1,582.5吨,产品销售收入202,571元,经营利润总额19,407.21元。
  四、制材
  1964年3月,农场将基建队中原萝北农场三分场副业队的人员分离出来,成立于木材厂,职工80多人,厂长张兆文,书记李雄飞,副厂长吕景阳。当时设备简陋,仅有七挂马车;一台圆盘锯,两组枪锯,几副抬肩,一个简易小烘炉。有三个木工,12个制材工人,技术力量薄弱。工人们白手起家,当年盖起80平方米的板条简易厂房一栋。木材厂平时除完成农场基建所需制材任务外,每年四月上山清修河道,夏季放排,冬天采伐,用马车运输,年均运回原木3,000多立方米。随着生产的发展,1965年职工增到120人,先后建起了生产车间、烘炉、办公室、宿舍、警卫室,自制和购进了生产设备,生产加工基建用材,不但满足了农场基本建设的需要,还支援了兄弟单位的建设。
  (一)木工车间
  建场初,木工车间生产全部是传统的手工操作,主要制做房架子、门窗、门窗套,职工生活用面板、饭桌、锅盖及办公用桌椅等。车间生产的笼屉、笼屉板、箩圈板、悠车等不仅保证了场内的需要还销往省内外。另外每年都要抽派部分技术骨干支援农牧生产队建筑晒麦棚。
  为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1966年自制45厘米小平刨一台,1968年自制模型由凤翔大修厂翻沙制做50厘米压刨机一台,同年自制木质卧式打眼机和立式方孔打眼机各一台,又自制一斜、一直、两个立式圆锯片开榫机及镐把机、锄杠机、划线器、裁口、暗盒等设备,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1969年后陆续盖起了700多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木工车间和350平方米的木工油漆车间。1981年新建40平方米一次能烘五立方米木材的远红外线蒸气烘干室,先后添置了万能开榫机,安全平台刨等机械设备,车间工人增到30多人,年均创产值达20万元。1980年10月失火烧毁了700多平方米的木工车间和平台刨、风机、电机等设备,损失价值达七万多元。后经修复车间改建成水泥拱形房顶。
  1985年从河北请来师傅传授玻璃钢瓦和树脂塑面生产新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践,当年生产玻璃钢瓦3,000多片、投入市场一销而光;生产的树脂塑面为家具生产、销售打开了新局面。
  (二)锯材车间
  1963年农场的制材生产任务由基建队承担,当时只有一台直径80厘米的圆盘锯。同年八月为适应基建任务的需要,解决锯材用电方便问题,在粮油加工厂院内露天安装一台直径1.2米的圆盘锯,配检尺员、火锯工共10多人。1964年3月木材厂成立后,圆盘锯搬到现木材厂院内。制材开始采用人工手摇绞龙操作方法,这种方法即笨重,操作又不方便,加工出成材即不标准,又不安全,因此1965年改为人推跑车操作,上料由七人减为三人,操作起来安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1970年盖起639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制材加工车间。1971年秋后安装了哈尔滨产42英寸带锯机、跑车等,翌年三月正式投产。1980年后陆续购进江苏产锉锯机、压锯机各一台,江苏无锡产48英寸1220型带锯机一台和江苏东台县产39英寸MT318型带锯机两台,经调整安装后形成一整套木材综合加工流水线,并自行设计制做了锯末自动输送机械设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85年车间人员增加到27人,车间设备年综合加工能力9,520立方米,因国家调拨原木指标所限,故年均只能加工自给性木材2,400立方米左右,供应农场生产建设使用,设备处于吃不饱状态。
  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提高木材的出材率和利用率,1978年建起砖瓦结构300平方米的综合利用锯材车间,称二车间,后又在车间西侧附近建20多平方米休息室一间。车间先后安装了动力2.5千瓦、直径50厘米的圆盘小截锯两台,动力10千瓦直径80厘米的圆盘锯六台和60厘米压刨机一台,利用边角料、小径木生产各种小型的包装箱、钉子箱、纸夹板等,销往河南、鹤岗、佳木斯等地。1978至1985年二车间有生产工人20人,年均创产值20万元,利润二至三万元。
  (三)刨花板车间
  1976年农场为充分利用场内山区、半山区遍地生长的荆条、榛棵以及木材边角料、刨花等制做刨花板,开始筹建刨花板车间,由农场先后投资60.6万元,总局拨款18万元,于1980年建成投产。厂房面积982平方米。
  筹建期间,木材厂先后四次派人到哈尔滨、上海等地进行考察,1979年从上海购进SYl050型热压机,随后从哈尔滨轻工机械厂、黑龙江机械厂、大连轻工机械厂等地引进刨花板生产配套的铺装、装卸、拌胶等设备,第一次试产是以血胶为胶和剂的刨花板,其产品表面不光洁,质量不过关,并有异味,致使产品销路不畅。1982年改为生产以尿醛树脂胶为胶合剂的刨花板,试产刨花板3.75立方米,在试产中由于佳木斯生产的立式鼓型刨片机设计有问题而被迫停产,后经佳木斯市轻工业机械厂鉴定,予以换成SD3型削片机。1983年正式投入生产,年产刨花板157立方米,1984年年产量增加到575立方米,由于木材市场的开放,刨花板产品成本比木材高,致使产品严重积压,1985年被迫停止生产。
  1985年木材厂拥有木工、制材(一、二)车间、机加修理、修补车间等建制,职工211人,占地面积63,22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648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3,7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 132.4万元,机械总动力947千瓦,主要产品设备生产能力9,520立方米,1985年产值92万元,实现利润7.5万元。
         1963年—1985年主要工副业产品产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