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水利建设

第三节 水利建设


1962年以前,在萝北县的统一。指导下,各分场及各队(庄)根据其实际状况,分别修建了部分小型排水灌渠,起到了一定的排灌作用。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农场根据场内两条河流对全场耕地形成半包围的特点,认真贯彻“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方针;对水利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坚持常年修建。1963至1985年完成总土方量798.3万立方米,投资885.8万元。修建防洪堤26.32公里,排水干渠17条,长151.89公里。支渠97条,长190.4公里。修建水库一座,蓄水量为632万立方米,可灌地3.29万亩。修引水干渠9.7公里,建水轮泵站、桥涵、水闸共93座,已有大型喷灌机10台,大型喷灌机井15眼,农用塑料管机井25眼。
  建场以来,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因不配套,加之长期失修,管理不善,仍然存在着外水防不住、内水排不出、水涝成灾、耽误春播、淹没农田等现象。
  一、防汛工程
  农场境内的都鲁河、鸭蛋河发源于山区,河流坡度大,加上近几年山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一遇雨季,都鲁河最大洪水流量为每秒801立方米、鸭蛋河流量为每秒361立方米,由于河道弯曲狭窄,河床淤积浅平,两河沿岸耕地常常遭受洪涝灾害。因此,多年来修建防洪堤一直是农场水利建设的重点。
  都鲁河堤是1966年以五道岗为防线,连接岗与岗之间筑堤修建而成。鸭蛋河堤位于九队和七队之间,也采取同样的方法筑堤建成。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堤外大片可垦荒原变成了耕地。所以,1970年农场对两河防洪堤进行了重新规划,使其靠近河岸。计划筑堤总长77.83公里,其中都鲁河46.5公里,鸭蛋河31.33公里,到1985年底实际完成堤防工程26.32公里,仅占计划的33.8%。
         1970—1985年两河防洪堤计划及完成情况



  二、排涝工程1963至1965年,农场只有一个人工水利队,主要担负修桥涵的任务。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人工爆破、推、抬、挑的方法,大搞水利建设,修通了蜂排三干、红都排干和都排三千上游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因施工断面小,工程不配套,遇到雨水较大的年份,排水慢,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涝灾。
  1966年农场根据中央关于“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的治水方针和垦区的“熟地治涝为主/工程配套为主,近期受益为主”的治水原则,成立了专业机械水利队,配有八台东方红——75推土机。在总局设计院的协助下,对农场进行全面排涝规划,采取专业机械队与生产队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搞了都排三干下游和红都排干中游的扩建工程。
  1967至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利工程处于修补状态,因势利导,采取堵、顺、排三种方式修建水利工程。
  1970至1973年十四团先后成立了两个水利施工队(水利二队、水利三队),增添了开沟犁、刮路机、轧路机、红旗——100号推土机等水利机械,掀起了大搞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采取了专业队与生产队相结合、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修复了朝阳公路,修建了老龙岗南干、北干各队间部分配套排涝工程。
  1974至1976年,水利施工以水利机械队为主,兴建了都排二干、都北二干、路北排干和通往二十五队的主干公路。
  1977至1978年,两个人工水利专业队相继转为农业生产队,只剩水利机械队,先后兴建了都排六干上游,都排四、五千渠,都北三干和北京庄大桥鸭蛋河下游的拐弯取直工程。
  1981至1982年兴修了都鲁河十三队至二十五队11.6公里的防洪堤,并将都鲁河部分堤段取直,修建了都排一千、黎明排干工程。
  1983至1985年重修通往十队主干公路,并将冤枉山公路弯道取直两公里,加高了鸭蛋河三队至二队段的堤防工程,重点修建了都排一、二干的配套支渠和二十四队田间工程。
  为加强水利队伍建设,1984年成立第三工程队,有职工85人,配有东方红——75推土机2台,打井机1台,铁牛一55胶轮车1台,担负场内钻井和桥涵修建任务。水利机械队1985年有职工135人,配有东方红——75推土机3台,60推土机14台,TS——140低比压湿地推土机2台,红旗——100号推土机2台,挖掘机5台,开沟犁l台,铁牛——55胶轮车1台,担负全场土方工程任务。
               涝区工程情况表



  三、灌溉工程
  1967年农场经与萝北县水利部门协商,在幸福灌渠(十五队西部)修建水泵站一处(AT60——6型水泵二台),设计可灌旱田面积1)927亩。1969年种水稻1,500亩,因当年积温低,水稻减产,此后,水泵站一直未被利用。
  1970年在十三队西侧修建一座跃进水库,因缺乏科学态度和应有的技术资料,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库底是粗砂,漏水严重,对十三队住宅区和公路交通构成很大威胁,无法补救而全部报废,动用土石方40多万立方米,损失达19万多元。
  1972至1978年,由于连续干旱,急需水灌,农场打小口径水泥管井125眼,平均井深20米。用22至24马力柴油机和六寸离心泵配“小白龙”灌溉,因农场耕地大部分起伏不平,灌水不均,效果差而停止使用。后来由于机井常年不使用,加之管理不善而淤死,全部报废,损失达30多万元。
  1979至1980年,在南山林场附近投资92万多元,修建一座南山水库和一条9.7公里长的引水干渠,水库面积134万平方米,库容量632万立方米。水库竣工后,可放养鱼苗50万尾,可灌旱田3.29万亩。
  1980年总局分配给农场南斯拉夫BK——11型滚移大型喷灌机两台。1982年购进哈尔滨管理局红旗机械厂出产的DYP一一400圆型喷灌机三台。1983年购进红兴隆管理局机械厂GP400X 2型滚移式喷灌机五台。经过几年喷灌实践,效果不一。一是客观条件影响,喷灌机喷水宽度与防风林带相矛盾;二是主观方面的原因,用户担心增大成本,贻误喷灌时机,本应喷“增产水”而变成喷“救命水”,因而达不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十五队张景川家庭农场所承包的喷灌机因坚持连年适时喷灌,平均年增产20%。
  1984至1985年将部分低洼易涝“拉腿田”改变了种植结构,进行试种水稻,打机井25眼,并修建水渠,将4,226亩低洼易涝地种植水稻,取得平均亩产525.3斤的好收成,“拉腿田”变成了高产田。同期在幸福灌区开发750亩水稻田,也获得了好收成。
               农田机井统计表



  四、水工建筑物
  1963至1965年在主干公路和河流交叉处先后修建九座木桥,全长50多米。到1985年底已有八座桥进行更新,建为永久性的石拱桥和钢筋砼桥。
  红都排干:1970年至1981年建成双排涵两座,三排涵一座。
  幸福灌渠:1978年至1982年建成六米石拱桥两座。
  蜂蜜灌渠:1975年建成四米石拱桥一座,1983年建成九米钢筋砼桥一座。
  鸭蛋河:1970年原计划建一座重力式桥墩两孔桥,全长八米。后来,由于领导对实际情况分析失误,认为鸭蛋河水流小、河面窄,用不着两孔桥。工程技术人员只好更改了原设计方案,建成一座重力式桥墩单孔桥。1981年讯期,遇到二十年未见的特大洪水,将重力式桥墩彻底冲毁,影响交通一个多月,给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很大损失。一个月后,由电业所抢修起一座木桥临时通车。1984年经总局设计院设计,农场第三工程队施工,建成一座长68.54米,宽8米(净7米)的钢筋砼桥,于1985年10月1日正式通车。
  到1985年底共建桥10座,简易单涵13座,单涵36座,双涵20座,三排涵9座,四排涵1座,水轮泵站1处,水门闸3座,水工建筑物共93座 (不包括居民区)。由于水利建筑物不配套,仅占应配套的15%,又因涵洞多数是临时性的,施工粗糙,维护差,夏季常有暴雨,涵洞被洪水冲坏,加之,涵洞被机械压坏的事也时有发生,使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建场以来,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付出了很大的劳动代价。特别是在冬季水利会战中,人们顶风雪、战严寒、抡大镐、背冻块,为改变农场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积劳成疾,有的身负重伤,有的献出了生命。1965年水利队副队长于祖超(原部队少尉)在红都排干爆破中牺牲。
           现有主要水利工程项目表
                              (表一)


  
           现有主要水利工程项目表
                              (表二)



          历年水利工程量和投资情况表
                              (表三)


注:土方量和投资包括喷灌机和已报废的跃进水库。
           共青农场主要水利工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