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交通运输及经营管理

第三节 交通运输及经营管理


1980年前车辆的运输业务主要是将农场生产的商品粮豆、工副业产品运往鹤岗市各粮库或车站,从鹤岗各煤矿运回生产、生活用煤及从车站运回生产所需农药、化肥、零件、油料等物资。每年的货运量均在600万吨公里左右。1981年后,特别是1984至1985年,集体和个体的车辆剧增,对内的运输量大大减少。汽车队为了搞活经济,增加收入,对外包揽运输业务量大幅度增加,总收入增加一半以上。1985年车队总收入140万元,其中对外收入达90多万元,占总收入的64.3%。
  一、交通管理 青年农场成立后,工交科设一名交通助理,主要负责车辆的调入、调出及驾驶员的考核、培训,并会同农场的安全组织负责对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1981年交通科增设了两名交通监理,1984年成立交通运输管理站,交通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正轨。
  1982年开始把各生产队的轮式拖拉机列入交通管理范围,加强对机动车辆驾驶员的管理,及时换发驾驶证,并对驾驶员进行年审。由于对驾驶人员采取了有效的管理,车辆“三率”有所提高。
            1975—1985年车辆三率完成情况



  二、经营管理 农场根据年度实际货运量和运输力情况,对汽车队下达生产、利润定额指标。主要有两项:一是吨公里完成指标,二是利润指标。车队根据农场下达的指标分系统制定完成任务的措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汽车队在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
             历年汽车经营情况统计表


  三、客运管理 建场初期农场没有客运业务,1963至1972年只有一台跃进车每天往返于萝北县凤翔镇,主要是接送在农场上下班的职工,星期一、六往返南片,接送在场部读书的中学生。1972年下半年购进第一辆哈一一型龙江客车,客运路线在鹤岗市至萝北县之间,往返里程为140公里。1980年又购进一台龙江牌客车,从1981年起开始开辟了场部至二十四队的客运线路,往返里程60公里,每天往返两趟,年行驶4.32万公里,客运达1.2万多人次。每台车年平均收入为1.7万元左右。
  四、技术管理 建场初期只有六台破旧车辆,没有专门的修理人员,汽车的三级保养及大修都要送往萝北农场大修厂修理。
  1964年车队新建了修理车间和材料库。1965年又新建了车库,并增设一台20型车床,调入修理、板金和电焊等技术工人,开始了修理业务。随着车辆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原车队房舍规模已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77年新建了现在的汽车队,修理车间配备了主任、调度。主修工、车工、钳工、锻工、焊工、铜工、胎工、电工、木工、喷漆工、配气等工种相继建立起来。1982年以后还担负着对外修理业务。铆大架子是汽车队锻工的拿手工艺,附近萝北县、鹤北局等单位都来求援,技术力量不断壮大,车队配有三名技术员。为了培养人才,加强技术力量,1984年送三名青年去电大汽车大专班脱产学习。随着技术力量的增强,技术档案也相应地建立起来,大修、保养均有记载资料。 <页码>=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