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公路建设与管理
第五节 公路建设与管理
鹤萝公路横贯农场东西,西至都鲁河、东至一队,全长32公里,沿鹤萝公路有6个农业生产队。
一、场内公路
南片公路 场部至二十二四队公路全长29公里,公路沿线有b个生产队。途中十八队向东至十七队4公里,十八队向西南至二十一队5公里,十六队路口至十六队1.5公里。
东南片公路 五队南团结路道口至四队6.5公里。萝绥公路二队道口至二队1.5公里。
西南片公路 鹤萝公路都鲁河道班道口至二十五队16公里,沿线3个生产队。途中南山林场道口至南山林场1.5公里。
北片公路 场部至十一队公路全长18.5公里,沿线3个生产队。
西北片公路 鹤萝公路十二队道口至二十队全长8公里,沿线两个生产队。
东北片公路 鹤萝公路七队道口至六队,全长10.5公里,沿线 3个生产队(厂)。
场区公路经过20多年的修建,全场公路网已经形成,时一般可以通车。
二、公路、桥涵建设
(一)公路建设
建场初期,全场仅有鹤萝公路可以通车,通往各生产队只有建队时修建的一般土路或马车道,夏季杂草丛生,很多路段长年积水,无法通车。
1963年成立青年农场后,农场制定了公路交通建设规划,1965年开始修建通往各生产队的公路。
1965年修建场部至十六队公路。路面采用石头路基、沙子铺面。公路质量好,但费用高、速度慢。8公里路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每公里投资1.2万元,总费用达9.6万元。
场部通往十一队的公路,原是日军侵华时修的由红部(现科研站)通往四方山的交通要道。原路基由于多年失修,已破损不堪,很多路段长满蒿草树木,不能通车。l967年十一队建队时开始修复,到1984年修复完工,全长23公里。其中萝北县林业局修复4公里,农场修复l9公里,投资21万元。
鹤萝公路十二队道口至二十队沙石公路,全长8公里。始建于1975年,当时二十队初建,为确保农用物资和职工生活的供应,建队后就着手修建,从测量、设计、施工到通车共用两年时间,每公里费用8,000元,总投资6.4万元。
1976至1978年修建十六队至二十四队公路,全长21公里,每公里费用8,000元,总投资17万元。
1977年修建五队南团结路道口至四队公路,长6.5公里,当年修建并通车。
1978年修建鹤萝公路十三队道口至二十五队公路,全长l6公里,l984年完工。每公里投资8,000元,总投资15万元(包括一座桥梁)。
鹤萝公路七队道口至七队3公里公路,是原北京庄建点时修的土路,遇雨季车辆无法通行,1978年开始修复,铺上了沙石路面。七队至六队公路曾经多次整修,l985年仍未到达标准路面,遇大雨还不能通车。
按农场公路交通建设规划,为方便群众促进生产,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农场从1974年起,陆续对全场公路局部路段进行改道和调直。
1974年调直十五队至十八队路段l.5公里。同年将十六队通往十七队的土路改道由十八队通往十七队。七队至六队公路原由云石山东侧通过,因坡度陡于1974年向山脚下改动。
1978年鹤萝公路七队道口至七队公路调直1.5公里。
1981年调直场部至十五队路段1.5公里,同年将十八队至二十一队公路改道由朝阳公路(十八队南1.5公里处)向西至二十一队。
1982年将原鹤萝公路十三队路口向南经十三队至二十五队的道路改道,由萝北县养路段都鲁河道班东200米处向南至二十五队。
1983年开始施工,将九队至十队冤枉山路段调直2公里,1984年通车。
1985年,将场部通往十一队公路(十队至十一队路段)改道由十队向西通往十一队5公里,1986年通车。
1985年随着北京庄鸭蛋河大桥的建成,七队至六队公路原通过白云石山东侧,现向东移1公里,改道在山后山脚下通过,缓解了道路坡度,减少了事故隐患。
(二)桥涵建设
十五队幸福灌渠桥 十五队桥原是建场初期修建的木桥,由于年久失修,桥体腐烂。1978年由场水利科设计,水利队建桥班施工,当年建成一座长6米,宽7米,载重量为16吨的石拱桥。
七队北京庄鸭蛋河大桥 该桥原从白云石山下修建,由于山下水流湍急,虽经几次设计、修建,因选点不科学和设计不合理,经不起洪水的袭击而被冲毁。1983年经总局设计院设计,由原桥向东移一公里左右。1984年由农场第三工程队施工,一座全长68.54米,宽8米(净宽7米),载重量汽车单车18吨、挂车60吨的混凝土钢筋管柱桩平板桥建成,于1985年10月1日正式通车,为场内第一大桥。
十队蜂蜜河桥 原蜂蜜河木桥于1964年初修建,因年久失修,桥体枕木朽烂,1982年不能通车。1983年经宝泉岭农管局设计室设计,由农场水利队修桥班施工,建成一座长9米,宽7米,载重量为 16吨的钢筋水泥平板桥。
建场以来,在全场范围内共建砂石路110.5公里,主干公路建桥10座,涵洞9个,总投资80多万元。
三、公路管理
建场初期,公路的管理与维护未设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
1965年10月,农场在十五队建立第一个道班,配三人,宋先勋任班长。到1966年道班增到10人,担负场部至十六队公路的管理与维护。
1967年增设十八队道班、冤枉山道班,养路队伍增加到17人,宋先勋任十五队中心道班班长,负责南北片公路的管理与维护。道班隶属工交基建科。
1968年4月,道班解散,公路养护由沿线单位负责。1969年 (兵团时期),水利队成立养路排,场内公路维护由养路排负责,蒋永华任排长。1970年养路排解散,公路又归沿线单位负责维护。
经过几年实践,各单位负责公路养护,由于生产单位工作忙,加上养路业务不熟悉,路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972年重新组建了专业养路队伍,以十五连道班为中心,下设四个小道班,即九连、十八连、二十二连、二十三连道班,共有职工30人,马车一台,牛车两台,并设木工、锻工各1人,中心道班班长宋先勋。道班隶属后勤处装备股,担负团内公路的管理与维护。
1976年12月恢复农场体制后,道班并入汽车队,编为汽车队的一个小队,宋先勋任小队长。
1982年农场成立专业养路队。养路队配备了解放牌自动翻斗车三台,胶轮拖拉机(铁牛55)翻斗车一台,推土机二台,刮道机二台,压道机一台,12马力小四轮四台。自制装车台一个,有职工96人。
养路队下设七个道班,分段负责场内公路的维护管理。
十五队道班4人,负责场部至十六队西南道口路段的维护管理。
十八队道班7人,负责十六队西南道口至二十二队庄点西南公路拐弯处及十八队至二十一队路段的维护管理。
二十三队道班4人,负责二十二队西南公路拐弯处至二十四队路段的维护管理。
九队道班7人,负责场部至十一队路段的管理维护。
七队道班4人,负责南至鹤萝公路、北至六队路段的管理维护。
十九队道班7人,负责北至鹤萝公路、南至二十五队路段的管理维护。
十二队道班4人,负责南至鹤萝公路、北至二十队路段的管理维护。
萝北至团结乡公路四队路口至四队路段和十八至十七队路段,由养路队负责管理。
二、九、十二、十六队、云石厂、南山林场至场区主干公路的路段,分别由所在单位自行管理和维护。
场内公路的维护与管理,以养路队为核心,各道班分段管理。农场每年投资六万元做为养路经费,由养路队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养路队对各道班采取养路分段定额包干到底、备料另收费的办法,各道班所负责的路段根据路面情况,年公里投资600至700元,每个养路工负责两公里路面,所需用料每年向养路队提报计划。养路工所包路段,自己有能力备料的,养路费不上交。养路队的运输车辆和机械除负责备料外还担负场内公路的大修任务。
1982年养路队成立后,制定了加强道路维修和看护的制度。各道班负责公路的看护,设路栏杆。各种机动车、牛马车雨天雨后24小时内禁止行驶,履带拖拉机要走便道,以保证路面不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