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十章 粮食
第一节 机构沿革
预七师农场和萝北农场三、四、五分场时期,各分场分别设一名粮食助理员,负责粮油加工和口粮供应。
1963年3月青年农场成立后设供销科,张殿林、付国印先后任科长,王龙德任副科长,设粮食、商业、物资助理员、会计和计划、化验、采购员共九人,主管全场物资、粮食、商品的计划、调拨、采购、供应及粮豆产品的上交、出口等工作。
1965年下半年至1968年,供销科由助理员马玉柱主持工作。 1968年4月农场“革委会”成立后,供销科改为供销组,都志恒任组长。
1969年十四团组建后,在后勤处设供销般,石生恭任股长,工作人员五名。1970年3月供销股分为物资股和商业股。粮食工作由商业股管理,刘壁为负责人,设助理员、会计各一人。1971年8月至1976年11月石生恭任股长,先后设助理员四人,会计、化验员各一人。
1976年12月恢复农场体制后,商业股改为商业科,崔玉林任科长,工作人员五人。
1978年商业、外贸合署办公,都志恒、罗玉江任副科长,都志恒主管粮食,罗玉江主管外贸,工作人员七名。1979年4月都志恒任科长。
1980年改为商业外贸粮食科,王玉调入任副科长,1981年2月改为粮食科(商业外贸分出单设),设正副科长和助理员二人、会计、化验员各一人。1982年刘玉平调粮食科任副科长。
1984年机关机构改革,粮食科改为粮油公司,袁庆义任党支部书记,刘玉平、崔化川、高万生任副经理。设助理员二人、会计一人。
1985年粮油公司改为粮贸公司,对外业务联系仍称粮食科,马光义任书记,刘玉平任副经理,罗福荣任工会主席。设助理员二人,会计、出纳、核算员各一人。
粮食供应部 1963年以前,各分场分别设粮食管理所,负责分场职工、家属的粮油供应工作。
1963年农场设粮食供应部(内附设粮店),供应部设主任、会计、出纳、成品粮油调拨员各一人,隶属供销科,负责农场成品粮调拨、结算、粮食关系的调转、粮票的管理发放、生猪的收购上交、场直地区的肉食供应等工作。1969年改为十四团后,生猪收购业务移交给商店。1983年供应部取消,大部分业务移交.给粮库,粮店分出单设。粮店业务负责场直地区的粮油供应和粮票的发放等。
供应部领导人更迭:1963至1975年孙明、都志恒、王兆礼、房云志先后任主任。(1973至1974年供应部划归粮库,其业务由商业股领导。)1975至1983年都志恒、汤德树先后任供应部主任。 19早3年供应部取消,其业务移交给粮库、粮店单设,汤德树任主任。
粮店 1985年粮店设主任、保管员、开票员、更夫各一人,付粮员七人,负责场直地区人口的粮油供应。建场初期,场直地区只有三四百户,供应人口1,500至2,000人,年平均供应量在350吨左右。随着场直人口的逐年增多,截止1985年底,供应人口达5,797人,总户数1,412户,年供应口粮1,010吨,豆油50吨,花生米、芝麻、白糖、菜豆等共13吨,年总供应量达1,07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