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食储藏晒场及检验设施

第二节 粮食储藏晒场及检验设施


一、储粮设施
  1963年以前,各分场粮食储存保管条件差,多采用露天荧囤,容易受潮,造成粮食霉变,损失浪费严重。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粮和三留粮的增加,露天荧囤的方式已不适应农场发展的需要。自1964年国家对农场实行上交一斤商品粮补贴五厘钱政策后,农场将补贴款用于生产队修建晒麦棚、储粮库房、土粮仓和水泥晒场的建设上。
  (一)库房
  青年农场成立初期仅八队、十六队各有一栋砖瓦结构的种子库房,到兵团时期各连队才开始种子库房的修建。随着晒场的建设,相继建起了固定晾棚,到1985年建库房总面积11,400平方米,可储粮17,100吨。建固定晾棚总面积10,400平方米,可储粮一万余吨。
  (二)土粮仓
  兵团后期,十四团修建土粮仓的仅有一连、三连、十四连三个单位。恢复农场体制后,宝泉岭管局推广名山农场修建土粮仓的经验,农场开始大量建造土粮仓。1978年国务院在垦区建立以大豆出口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管局外贸拨款6.3万元,建造土粮仓 35个,到1985年全场建造土粮仓50多个,总容量5,000立方米厂可储粮4,000吨。
  二、晒场及晒场机械
  (一)晒场
  建场初期,粮食的晾晒全部使用土晒场。青年农场成立后全场仅三队、十六队、八队和加工厂先后修建了小面积的水泥晒场。农场种植麦类作物比例大,收获季节在七月末八月初,雨量集中,粮食大量进场,因晒场面积小,经常出现发烧霉变,造成粮食降质降等。为管理好粮食,1972年后农场开始进行晒场正规化建设,在各生产队普及水泥晒场,以后又逐年投资扩建,到1985年底全场水泥晒场总面积达249,947平方米。
  (二)晒场机械
  1968年以前,收获的粮食运到晒场后,粮食处理除扬场使用机械外,其它均靠人工畜力作业,自然晾晒。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种植面积的增加,三留粮、商品粮随之大量增多,人工作业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1972年后在普及水泥晒场的同时并注重了晒场机械化建设,各生产队普遍增置了扬场机和清粮机。1978年大搞技术革新,自己动手改制入囤机、灌袋机、电动筛、装车机、摊(收)场机等机械设备。1980年以后,农场还购置了胶带输送机、水平输粮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晒场的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到1985年止全场各生产队先后制作和购置扬场机72台,输送机(绞龙式)54台,烘干机5台,入囤机32台,清粮机25台,拌种机15台,水平输送机1台,风压输粮机1台。
  三、检验仪器
  建场初期,粮食检验仪器简陋,在麦收期间农场只使用一台苏式尼克拜仪器试测上交粮等级。到1970年改为使用国产61—71型容重器,1979至1981年25个生产队先后配齐了由自己测定水份、确定粮食等级的粮食检验仪器。加工厂除配有粮食常规检验仪器外,还配有可做白酒、酱油、面粉、挂面、豆油等项目的检验设施,对农场粮食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5年主要检验仪器统计表
                                   单位: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