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商业

第二节 商业


一、发展概况
  场区第一个分销店在1950年始建于新民屯,称为万财供销社。 1958年成立预七师农场后,各分场都建立了供销社。
  萝北农场建立后,三分场于1959年在河北庄(现三队)成立小卖店,1960年小卖店搬入凤翔镇,扩大为三分场供销社。
  四分场于1958年在哈尔滨庄分销店的基础上成立凤鸣供销社,新民屯、都鲁河、蜂蜜河子三个分销店划归凤呜供销社领导,并在红部、天津庄成立了分销店,1959年又成立北京庄分销店,红部、蜂蜜河子两个分销店撤销,1960年北京庄、天津庄分销店撤销。
  五分场于1958年将团结七屯(现二十二队)分销店和军垦小卖店合并成立五分场供销社,后将团结乡供销社所属六、八、九屯、十一庄等分销店移交给五分场供销社。1960年八、九屯归团结公社,其分销店同时移交给团结供销社管理。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三分场供销社改为青年农场总社,同年下半年,场部搬到哈尔滨庄(现农场场部),四分场供销社改为青年农场总社,称凤鸣供销社,原三分场供销社移交给凤翔镇,五分场供销社改为分销店。1966年四方山队建立分销店,1968年知识青年大批来场,根据需要将一、三、七、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三队的代销店先后改为分销店。1979年都鲁河分销店分成十二、十三队两个分销店。1981年汽车队大集体成立“三·八”商店。
  1983年4月工会成立影乐商店,12月底划归经销公司。1984年畜牧公司、工业公司成立商店,后相继撤销。到1985年底,全场有 1个总店,8个门市部,11个分销店,23个代销店,商业网点基本形成。营业总面积1,712,21平方米,专业人员148名,占全场职工人数的1,77%。
  二、经营管理
  自1963年起,商店设收款处,采取营业员开票、付货,收款员收款的管理办法,无大库保管员,营业员既管大库商品又管门市商品。分销店调货,由各部组营业员开调拨单出库,并负责验收入库业务,这样少、好、新商品大都在商店零销,分销店很少摊到。
  1966年10月改为大库管理,设保管、调拨员管理仓库,同时撤销收款处,营业员一手收款一手卖货。
  1979年以后实行部组核算,经营成果和个人报酬直接挂钩,激发了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的积极性,经营成果显著提高。
  1981年实行承包300分责任制。销售额、利润指标占40%,服务态度、无事故30%,出满勤占30%,三方面全面完成每人每季记 300分。按岗位责任制完成好坏,民主评定一、二、三等分配奖金。
  1982年实行完成利润奖和超额利润奖。门市完成利润和超利润的50%交大组分配,5%奖励小组长,45%小组分配。
  1983年实行投入工资,按出勤天数预借,年终结算。1984年实行投入工资与销售额挂钩,完成销售额,当月退还投入工资,完不成按比例扣留工资,年终结算。奖金分配办法,完成计划利润各部组拉平,超利润按超多少以一定比例提奖。1985年对商业各部组采取全民所有,集体经营,资金控制,联销计酬,超利得奖的办法。具体做法:采取浮动工资加奖励,每人每月投35元,与计划销售额相比,求出销售工资率与实际销售额相乘,等于当月工资,多销多得,当月兑现,超利润按比例提奖。
  三、经营情况
  农场商店建立20多年来,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逐年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遂年完善,经营利润逐年增多。1969至 1985年资金周转次数最低3.3次,最高5.2次,商业利润率最低0.56%,最高3.31%。因萝北县城位于农场中心,加之大部分职工工资不高,社会购买力低,随着农场年成的好坏时增时减。生产资料如农药、化肥等大部分由农场物资部门经营。1978年以前,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生活必需品白糖、肥皂、格线、棉花、布匹凭票定量供应。奇缺商品,尤其在1961至1962年期间,烟、酒、水果、日用品等供不应求,供应办法采取平衡分配或由领导批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办中国式的商业,实行“三多一少”,即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进货渠道,少经营环节。打破经济区进货界限,可到全国各地商业部门进货,也可到工厂进货。随着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力转向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食品等高档商品,经营品种发展到4,000多种,1985年销售额上升到270多万元。
  附:历年商业经营情况表
         历年商业经营情况表
                               单位:元



  四、收购
  建场初期,收购业务仅有金章国一人维持,收购工作发展缓慢。1971年成立收购站,王忠政担任收购组长,人员增至五人。
  1973年起开展了农副土特产品即畜产品、山产品、中药材、废旧物资、手工编织等品种的收购,营业额不断增长。
  1975年生猪收购实行加价奖励政策后,生猪生产发展较快。1979年养猪事业发展到高峰,上交生猪5,465头。佳木斯肉联厂、鹤岗、萝北等地冷库贮满后再无力接收,出现卖猪难。1980年职工养猪积极性急剧下降,一度出现吃肉难的局面。1981年6月至1982年肉蛋禽生产、收购、销售一条龙,归畜牧科管理。1983年农场单独成立综合收购站,肉、蛋的供应开始好转,从1985年初肉食投放农贸市场,吃肉难问题基本解决。
  附:农场生猪,农副产品、购销利润情况表
       农场生猪,农副产品、购销利润情况表
                                     单位:元


备注:①生猪购销数字1981年上半年商店、下半年畜牧科提供。
     1982、1984、1985年分别由畜牧科、畜牧公司提供。
   ②1983年全部数字由综合收购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