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务行业服务行业1974年前归供销社管理,1975年移交给服务站。1977年服务站撤销又归供销社。1981年单独成立综合服务站,1983年又合并到供销社,机构几次变迁,1984年以来农场对服务行业的管理采取全民所有,个体经营,资金自理,照章纳税,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大包干的办法。
一、理发
分场时期,四、五分场各有理发馆一处,从业人员共四人。青年农场时期,只场部有理发馆,从业人员二人。1969年大批知识青年来农场,理发增至四人。知识青年返城后人员又缩减为二人,经营历年亏1983年实行利润包干,又增设烫发业务后,扭亏为盈。
二、照像
1969年前农场没有照像馆,十四团组建后,选派段允去北京学照像,回来组建照像馆,1969至1978年经营略有盈余。1980年增加个体照像两户。1981至1982年照像馆增至三人,经营略有亏损。 1983至1984年减至二人,亏损局面仍未扭转。1985年采取大包干办法。
三、白铁
农场的白铁加工是从1965年建面粉大楼和1968年建修配厂用白铁修房盖开始,此项工作由工程队铁匠张君范负责。后来为解决职工生活所需,工程队又配备上海青年夏伟(后返城)、复转军人张常林当学徒。由于大批知识青年来农场,所需大量食堂炊具、取暖设备等一时无法解决,1971年春,张君范调物资仓库专为基层单位做炉筒,同年11月张君范调到供销社,成立白铁铺,后魏生好调入,产值逐年增加;由初办的2,000多元到1982年增至14,718元。1976年张君范调汽车队,由魏生好一人经营,1984年实行承包,自负盈亏,1985年白铁加工由陈跃光一人经营兼修理自行车业务。
四、被服
1958年从鹤岗请来被服工人张明文成立了被服厂,以后由邹德君等四人经营被服加工业务。1973年派上海知识青年张丽娟回上海学习被服裁剪,业务水平有所提高,被服厂增加到10人。主要业务是承揽农场劳动保护用品的加工和对职工、家属的服装制做,年平均收入额1.2万多元,经营略有盈余,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亏损。1984年后采取个体经营,自负盈亏,大包干的办法。
五、修理
1960年萝北县下放人员马长春、柳忠文、李斌分别在四、五分场、都鲁河供销社修鞋,均搞自负盈亏。青年农场成立后,马长春、柳忠文相继调到场部供销社修鞋。1979年马长春退休,修鞋停业, 1985年有两户个体修鞋户。柳忠文改行修理自行车,办起了自行车修理铺。1979年十一队城市青年吕淑艳调入供销社,成立了钟表修理铺,吕淑艳返城后又由一名本地青年修理钟表。1981年6月通信站在银行原址开办无线电修理业务,于1983年6月停办,同年8月由个体首次兴办无线电修理,到1985年个体无线电修理相继增加到三户,商店电视保修部一处,从而推动了修理业的发展。
六、招待所
青年农场初期,招待所位于观招待所路南。招待所住宿人员在机关食堂就餐,食堂位于现服务楼西侧,1965年机关食堂改为招待所食堂。1970年10月招待所搬到医院旧址,1973年食堂随之迁到招待所东侧(现机关办公室西侧),建筑面积650平方米。随着农场的发展和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农场于1974年在食堂东侧接出360平方米,共11个房间,作为招待所的一部分,以弥补房间的不足。1983年10月招待所搬迁到新建招待所大楼,总面积3,372平方米,其中:大楼主体2,583平方米,大、中、小餐厅共789平方米,床位 300张,高级房间一间,会议室三个,洗澡间一个。1985年招待所有职工20名,其中:管理人员五名,服务员五名,炊事员九名,更夫一名。1982年前经营略有盈利,1983至1985年为农场盈利10.56万元。
服务行业收入利润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
备注:食堂小馆栏1981、1982两年数字来自服务站,小馆1979、1980两年来自大食堂。
1984、1985两年来自机关食堂带小馆。
1985年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