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计划管理

第三节 计划管理


1958至1962年分场时期,计划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既无计划工作的专管机构,也未配备专管人员,只有一年一度的由生产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拟定出实施方案,经农场领导审查同意后,召开生产队干部会议,讨论落实。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设计划、财务、劳资科,负责计划管理工作。当时,根据“两结合工资制”改革的需要,生产财务计划通过业务部门与生产队干部协商,并经场领导班子会议讨论后形成文件下达,其内容包括各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指标、总收入、总支出、盈亏指标和年工资总额控制数等。
  1964年,农场计划工作基本形成了场、队两级计划管理体系。农场除按照上级要求上报生产财务计划外,场内计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农场对生产队下达的生产财务计划
  农场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财务指标,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首先下达各单位年度生产控制指标。各生产队根据指标,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科学种田的原则,制定并上报本单位生产任务建议计划。经计财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后,制定出全场生产财务计划 (草案),提交有关领导审查,并召开全场生产队(厂)干部会议逐项讨论修定,最后将修定的计划经农场党委审查后作为正式文件下达。
  二 生产队上报的生产财务技术措施计划
  生产队根据农场下达的生产财务计划、生产技术措施方案和作业定额,首先将生产任务落实到地号,在认真做好地号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先生产技术措施后财务,先辅助部门后基本生产部门,先基础表后综合表的程序,并参照农场下发的消耗定额、内部结转价格、计提(分摊)标准等,制定出本单位的年度生产财务技术措施计划,上报农场。此项计划,实质是农场生产财务计划的保证计划和实施计划。主要包括:五业生产收入计划;五业生产支出计划;盈亏计划;农、牧、工副业生产成本计划;机械作业成本计划;管理费、共同生产费计划;年末在产品计划;人力机械、畜力作业计划;种子、饲料、燃油料耗用计划;年度工资计划;年度劳动力分季平衡计划。
  三 生产队的阶段作业计划和小段计划
  为保证生产队年度生产财务技术措施计划的实现,根据农时季节,划分为春播、夏锄、麦收、秋收四个阶段。各单位必须在每个阶段开始前十天制定出阶段作业计划,明确本阶段的作业项目、作业地点、技术措施、质量要求、完成时间、执行人(班、排)等。
  为保证生产队阶段作业计划的实现,各单位必须在每个小段 (一般为十天)开始前三天根据阶段作业计划和定额要求制定出本单位小段作业计划。除包括阶段计划的内容外,还要明确使用机具、作业方法、作业定额、作业质量要求、作业工分、执行人(机车、班组或个人)和检查验收执行情况等。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保证实现阶段作业计划和生产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小段作业计划可以对阶段计划做必要的修订,例如作业方法、作业遍数、作业项目、完成时间等。
  这一整套较完整的计划体系,形成了对全场农业生产活动在时间上(年度、阶段、小段)和空间上(场、队、地块)以及劳动组织上(场、队、班组等)多层次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同时还规定了在保证大计划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小计划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大计划规定的活动内容做必要的修订,以保证农场年度成果计划的实现。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往往使小段计划不能正常实施,为克服因此而产生的窝工浪费现象,1965年采取了小段计划制定后,又做一套小段备用计划方案,一旦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就按备用计划安排工作和组织生产,努力把自然条件中的“不测风云”对工作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基本建设方面农场不做计划,投资计划是总局
  统一掌握,实行实物调拨,部分房建任务也由总局直接下达指标。农场只有申请上报计划权和上级下达计划的执行权,没有计划的决定权。
  1967至l969年“文革”高潮时期,由于各级干部被揪斗,计划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兵团时期,虽设有计划部门,但由于人们对计划工作不重视,计划工作也只限于一年一次的下达生产指达和建设指标。1972年以后,原农场的干部大量被重新启用,尤其是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充实了懂生产、懂管理的人员,计划管理又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由于当时人们仍受“左”的思潮影响,因此计划管理工作起色不大,只是财务部门下达给各单位的收入、支出和盈亏指标,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计划管理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营管理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恢复了1964年的一整套计划管理办法,并根据当时的管理和核算要求,对生产队上报的年度计划内容作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
  修订的主要内容:
  ①将各业收入计划改为各业产品销售盈亏计划。②将各业支出计划改为按13个费用要素编制各业生产费用计划。
  补充的内容:
  ①在作业计划中增加机械作业任务分配计划(兼起设备平衡计划作用);②在耗用计划中增加化肥、农药、工业原材料耗用计划;③在成本计划中增加辅助生产成本计划;④在费用计划中增加固定资产折旧计划和折旧分配计划;⑤在盈亏计划中增加营业外收、支明细计划;⑥增加年度缴、拨款计划及其附表(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计划);⑦增加年度流动资金使用安排计划。
  另外,由于建设资金和更新改造资金由农场统一安排,所以在生产队上报的计划中增加了两份建议性计划报表,即设备购置申报计划和土建工程申报计划。
  由于计划管理体系的恢复和加强,使农场的计划工作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4年,农场进行体制改革,兴办了家庭农场。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保证完成农场下达的指令性指标,包括粮豆产量,派购任务。
  农场对所属核算单位,下达指令性生产财务计划,生产队根据农场的计划要求,及时编报生产资料需要计划、产品销售计划、基本建设计划,预借生活费计划和开发性项目需要借款等项计划。农场对职工家庭农场、牧场、渔场实行计划指导、合同制约、价格控制、自主经营、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对粮豆产品,农场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组织上交,统一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