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财务管理
第四节 财务管理
1953至1962年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财务管理基础薄弱。1963年成立青年农场后,由友谊农场调来曹云岫任主管财务副场长,刘壁任计财科长,领导力量得到加强,加之农垦部颁布了新的财务制度和核算制度,上级主管部门相应制定了财务管理实施细则,为加强农场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
建场初期,农场尚属小型谷物农场,仅有耕地十多万亩,实行两级管理集中核算。农场对下属队(厂)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办法,各单位按规定日期分批向计财科报帐,由计财科根据原始凭证记帐,核算各单位的收入和成本。计财科分单位;分产品设置收入帐户和成本帐户,由于成本帐户太多,增加了编制凭证、记帐和汇总的工作量,1964年改为帐.内算全场产品成本,帐外登记各单位的费用,简化了核算手续。
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财务制度和核算制度,农场制定并实施了如下措施:
1.根据年初的费用计划和成本计划控制各单位的开支。
2.核定了各单位材料消耗限额,实行了限额领料卡制度(后改为限额领料本)。
3.规定了内部互相支援的结算价格,明确了内部结算办法。
4.规定了场内大宗物资(如燃油料、元煤、化肥农药等)的统一价格,避免了单位之间的成本差异。
5.规定了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折旧的提存标准、办法和调差办法。
6.规定了“工日工资”和“经常修理费”的分摊标准、分摊办法和调差办法。
7.实行“产品产出”按计划成本结转,以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8.规定了基层单位的原始资料收集方法、上报指标和上报时间。
以上措施和办法,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财务计划为依据,以会计、统计核算为手段的经济核算体系。
1963到1966年财务工作在建设上发展较快。其间虽将“借贷记帐法”改为“增减记帐法”,这只是会计记帐方法的变更,整个核算不受影响。
1967至1969年“文革”高潮时期,农场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管理、计划、定额、成本、利润甚至报酬都遭到批判,成为人们不敢过问的“禁区”,客观上已不存在对生产过程实行有效控制和经济核算。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不把会计科目由80多个缩减到20多个,到1969年,整个财务决算缩减到只有两张报表。当时农场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收发货币资金,按标准报销,使现金不致丢失的出纳员作用。
1969年7月,青年农场改为十四团后,统计与会计分开,设供应股主管全团财务工作,并将记帐方法改为财产收付记帐法,仍实行全团集中核算。由于机关业务人员大量减少,基层核算单位增多,以原始凭证报销的方法工作量较大,从1970年开始,改为以表报帐的方式,即原始凭证由生产队整理编号记帐,月末按帐填制《月份材料变动现金支出报告表》,团财务部门按此表记帐,简化了核算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此表是按“棋盘式”设计的,对应关系明确,各单位的资金流向,从表中可一目了然,这对加强资金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简化核算手续,避免重复劳动,1972年团将财务核算的组织形式,改为两级核算的报审制,这一核算形式,现仍延续使用。
兵团后期,财务管理工作虽有所改善,但还没有恢复到“文革”以前的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对“文革”前的场内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进行审定,恢复了生产队年度生产财务技术措施计划和阶段、小段计划,并要求各单位每个季度前提报,.“季度分月财务计划”(季度收入、支出、资金安排、阶段成本等),与此相对应要在季度、月份终了编报季度(月份)会计报表,以检查季(月)计划的执行情况。这就在整个经济核算中,建立了财务计划年、季、月配套,财务计划与其他计划配套,财务计划与会计报表配套,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配套,经济管理与技术管理配套的比较完整的监督、调节、控制、反映体系。
1984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队开始试办职工家庭农场,计财科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组织全场的经济核算,加强了资金管理和结算工作,并根据管局“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标准化”的要求,狠抓了全场管理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