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一、职工来源及变化
(一)转业官兵 1958年预七师和信阳步校转业官兵来萝北建立预七师农场,安置转业官兵1,705人。历年陆续调出、退职、离退休等,到1985年农场在职的1958年转业官兵还有172人。
(二)垦荒队员 1955至1959年北京、天津、哈尔滨和河北、山东等省市来场的垦荒队员、支边青年并入到农场。在青年农场建立初期有1,212人。以后除逐年调出、退职、退休外,到1985年止全场还有570人。
(三)庄社社员 1959年萝北县人民公社部分自然村屯划归农场。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时,由公社社员转为农场的职工有681人。到1985年除调出、退职、退休外,还有60人。
(四)转建官兵 1966年3月,沈阳军区大连警备区转业来场的两个建制连队共225人,到1985年止全场还有170人。
(五)城市知识青年 1968至1970年先后从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等市来场安置的知识青年4,291人。大部分在1978至1979年返城,到1985年在农场安家落户的还有182人,其中上海24人,北京31人,天津37人,哈尔滨83人,其它城市7人。
(六)复转军人 建场以来先后安置在农场和垦区内参军以及全国各地来农场投亲靠友的复转军人共248人。
(七)自然增长 1963至1985年安置职工子女3,926人。
(八)“临改固”、投亲靠友与盲目流入人员1983年农场根据管局:1983年3月关于贯彻总局《关于贯彻省委(1982)36号文件解决“临改固”工作中遗留问题的意见》的补充意见的精神,对 1966年底以前,经农场以上机关批准参加农场生产劳动的长期临时工,1969年兵团辞退应收回而未收回的人员,1971年以来连续参加农场劳动、身体健康、未到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临时工共785人,转为计划内临时工。建场以来共安置投亲靠友和盲目流入人员1,862人。
(九)外系统调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 建场初期从外系统或老农场调入一些技术工人作技术骨干,以后每年都有少量职工调入。从建场开始,国家每年都分配来农场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到1985年止这两部分人共有120人。
二、职工队伍状况
1985年末职工总数8,126人。
干部515人。其中场级14人、科级83人,一般干部418人。干部队伍中技术干部215人,具有中级或相当于中级技术职称者26人,初级(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级)职称者185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161人,其中大学本科15人;大学专科28人,中专118人。
工人7,611人。一级工或相当于同类级别(下同)712人,二级工1,756人,三级工2,403人,四级工1,183人,五级_T_825人,六级工652人,七级工76人,八级工3人,超八级1人。
职工队伍按年龄与性别区分有:35岁以下3,885人,其中男 2,087人,女1,798人。35至40岁2,026人,其中男1,120人,女 906人。41至45岁1,077人,其中男573人,女504人。46至50岁 865人,其中男629人,女236人。51至55岁215人,其中男212人,女3人。56岁以上均为男性共58人。
1985年止离退休人员共887人,因工负伤、长期重病休养人员1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