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干部

第七节 干部


一、干部队伍
  农场的干部队伍,大部分是转业军官。1958年由预七师和信阳步校转业大批军官来农场参加北大荒生产建设,这批干部政治素质好,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带领全场职工、家属艰苦创业,为开荒、建场和农场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到1985年仍有52名1958年转业的干部坚持在第一线,他们不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的建设事业,而在暮年依然默默地奉献。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场各级干部受到了冲击,有的被下放劳动,甚至被关押,身心健康受到摧残。
  1969年农场改为十四团时,由部队调来一批现役军人担任团和机关各科室的领导。基层单位的干部大部分是从原农场机关中降职使用的或从知识青年中选派,另一部分是从“六六、三”复转军人中选拔。1973年从原农场科级干部中任命13名副股级以上干部,对 16名队级干部“解放”使用,对21名下放劳动的一般干部作了安置。1976至1978年,现役军人干部调离,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干部缺员,农场在实践中培养选拔了大批各类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1979年平反冤假错案中,对84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揪斗的场、科、队级的干部予以大会平反,恢复了名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培养、选拔、考核、任免干部等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对任免、调整充实干部,坚持做到人事部门考察,主管领导拿意见,党委集体讨论通过,把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提拔起来,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从而加快了农场建设的步伐。到1985年止,全场有干部748人,其中女干部283人,少数民族干部13人。
  1985年干部队伍素质情况。文化结构:大专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历的47人,中专或具有中专学历的131人,高中223人,初中以下347人。年龄结构:25岁以下142人,26至30岁158人,31至35岁97人,36至40岁94人,41至45岁f06人,46至50岁100人,51至55岁39人,56至60岁12人。政治面貌:党员干部268人,团员干部99人,非党团干部381人。职务区别:正副场级干部14人(含顾问、巡视员、调研员共4人),正副科级干部54人,正副队级干部128人,专业技术干部319人(已取得中级技术职称25人,初级技术职称156人,未评定职称的138人),中小学教师233人。
           1970-1985年干部素质状况表


注:1.1969年以前数字无资料可查。
  2.1975年以前以工代干统计在内。
  二、干部培训
  1958至1962年,各分场党委为提高干部素质,采取离职培训的方法,每年分季节送干部到萝北县委党校参加培训,并选送一批生产队干部到合江农校离职学习。
  1963至1965年,连队正职干部每年冬季参加总局组织的支部书记和队长短期培训班学习,副职干部参加县委组织的短期培训班学习。
  1969至1976年十四团时期,团设干训队,培训全场的干部和党员。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干部培训工作日益加强,广大干部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1981年以来,农场分三批共 32人送宝泉岭管局干训队经营管理班学习,毕业后大部分担任了正副队级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成了农场生产的骨干。
  随着改革的深入,干部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网络,如:大专院校进修、电大、刊大、函授,培训了大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1981至1985年,农场参加各种学习的干部(含部分工人)299人,其中本科8人,大专108人,中专153人,其他半年以上培训的30人。这批干部经过学习,增长了知识,回到工作岗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981-1985年干部培训人数统计表



  三、老干部工作
  农场党委非常重视老干部工作,对离休老干部实行“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从优”的政策。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度晚年。
  1985年有建国前老干部71人,其中抗日战争期间8人,解放战争时期63人。1980至1985年共办离休手续的老干部44人。
  根据老干部工作需要,农场成立了老干部委员会,1982年8月成立了老干部办公室,高庆祯、卞德成先后任副主任专职负责老干部工作,在组织上建立了老干部党支部,坚持正常组织生活。
  为使老干部安度晚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农场在场部专划一个区,为他们解决住房集中居住,平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并在居住区建立了老干部活动室,室内配有彩电、收录机、麻将、象棋等娱乐用品,并设有报纸、杂志、书柜等。配一名专职卫生人员预防治疗老年人常见病,每年为他们免费检查一次身体,并安排身体状况允许的老干部去太湖、大连、五大连池等地疗养。同时,根据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和专长,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使老干部离休后,继续为农场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