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宣传工作

第八节 宣传工作


1959至1962年以宣传“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主,同时进行艰苦创业、人定胜天等多种思想教育。
  1963年以后,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在职工群众中广泛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焦裕禄,学习解放军、学大庆、学大寨等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普遍开展“三忠于四无限”的“忠”字化活动。对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宣传不过夜。
  1976年由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工作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和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及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为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宣传工作
  1976年以来,农场经常性宣传工作内容:
  (一)形势任务教育。为保证教育效果,农场党委组织机关干部和基层政工人员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现状。宣传部门根据上级党委要求,编写了教育宣传材料,并举办专题广播节目。通过广播、黑板报及专人上课等形式,宣传国内外、垦区、农场、生产队形势。引导干部群众看本单位的发展,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提高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勇气。
  (二)节日宣传。根据节日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宣传活动。
  (三)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宣传工作。春播、夏锄、麦收、秋收几个环节,一般先开誓师大会,搞思想发动,中间不断分析生产形势,表扬好人好事,以鼓舞士气。
  (四)坚持在群众中开展“四项基本原则”、前途理想、道德情操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和英雄事迹进行正面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就不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进行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安心边疆、建设农场的传统教育。党委号召全场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发扬50年代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加强现代化农场建设。
  农场的宣传工作主要利用有线广播、黑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在宣传工作方面,建立了以下制度:
  1.形势分析制度。党委和基层支部在各农时季节,对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农业及各业生产形势及时进行分析,掌握思想动态和生产状况。
  2.学习制度。党委成员每月集中学习四天,机关和基层干部每周学习半天,职工群众每月学习一个晚上。党委成员主要学习时事政治、政治经济学、哲学、党史等,基层单位结合生产实际学习时事、生产知识等。
  3.工作汇报制度。基层党支部每月向农场党委汇报一次,每季度上报一份综合性或专题性材料。宣传部每季度向党委汇报一次综合材料。
  4.政工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政工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会议。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座谈讨论,研究新时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步骤,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1981年以后,政工会议主要研究经营承包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5.组织考核制度。农场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政工人员进行工作考核。考核成绩作为使用政工干部的依据。
  二、理论工作
  1959至1965年,农场宣传部门配备理论干事,负责理论教育工作。生产队设有文化理论教员,以学习时事为主。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宣传,经常进行理论上的大讨论。
  1977年以后,组织全场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学习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薛暮桥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十大方针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关文件。
  三、通讯报道工作
  1969年成立了通讯报道组织。1978年以后农场宣传部设新闻干事1人。全场共有报道组35个,业余报道员50余人,形成通讯报道网,以广播站为主,同时负责对外报道。农场广播站自办节目20多种,形式新颖、丰富多彩,每年用稿500余篇。从1985年开始,实行稿酬制,调动了广大业余通讯员的积极性,场内生活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1983年是农场新闻报道工作鼎盛时期,各级新闻单位录用农场稿件190篇,包括中央级3篇,省级16篇,被管局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受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