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业余文艺演出队

第二节 业余文艺演出队


1955至1956年,北京、哈尔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青年志愿垦荒队相继来到萝北荒原,建立起八个集体农庄,各庄领导很重视庄员的业余文化活动,他们逢年过节组织演出队或演唱组,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从此,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响起了垦荒者的歌声。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到萝北,创建了预七师农场,各分场分别组织业余演出队,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参加了萝北县的文艺汇演。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党委十分重视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抽调20多名文艺骨干组成了青年农场业余演出队,由工会文体干事李萌兼任队长,文艺骨干李洪吉、才作文、范奎端先后任过副队长,演出期间,党委还抽调机关干部兼任指导员。党委书记朱文熹亲自为演出队制定原则:农闲集中,农忙分散,节目小型多样,面向生产队,为职工群众服务。由于演出队的节目来源于农场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963至1966年,演出队除自编自演一些小型节目外,还排练演出了歌剧《三月三》、《红云崖》,话剧《箭杆河边》、《岗旗》、《槐树庄》。由徐先国词、李萌曲自创了歌舞剧《垦荒战歌》。演出队每年都参加萝北县职工业余文艺汇演,曾两次获优秀演出单位奖。部分节目到萝北地区兄弟农场巡回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萝北地区小有名气。
  1964年李萌等4人参加了农垦总局组织的业余演出队,在哈尔滨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中,李萌词、曲《三江平原好地方》获优秀节目创作奖。1964年1月,黑龙江省广播电台来农场录制了潘德新男声独唱歌曲《富绕的三江》,并于当年春节在省电台播放。
  1965年李萌等人参加了合江地区组织的赴哈尔滨第五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垦荒战歌》被评为优秀节目,同年10月赴“长影”,在第五届《哈尔滨之夏》艺术片中李萌主演的垦荒战歌片段《八月的北大仓》排入电影,搬上了银幕。
  1966年张建军等人又一次参加了农垦总局组织的赴哈尔滨第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1967年1月李萌带队参加东北农垦总局文艺汇演,80%节目获奖,并受合江军分区之邀,在佳木斯市电机、肉联、造纸、纺织等大型工厂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后又代表合江军分区,在合江地区的集贤、同江、富锦等县巡回演出两个多月,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69年十四团宣传队在二师政委窦宝印带领下,代表二师到各团巡回演出,祝贺各农场建团。
  1969年底,二师组织了以十四团演出队为主,并抽调各团文艺骨干,由李萌带队,代表二师参加了兵团在佳木斯市举行的兵团第一次业余文艺汇演,部分节目和演员获优秀节目奖和表演奖。
  1970年团演出队5人加入兵团组织的演出队,赴沈阳军区参加文艺汇演,李萌为节目的主要编导之一,并兼乐队指挥,夺得沈阳军区文艺汇演第一名。
  1971年张锡忠任队长,王猛任副队长,有队员十七八人,主要演员由知识青年组成,除一部分小型节目外,还排演了京剧《沙家浜》和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等。团演出队经常深入连队为兵团战士演出。京剧《沙家浜》在二师享有盛誉,曾到二师各团巡回演出,并到勤得利等农场演出,受到群众好评。
  1972年,由十四团和十六团演出队组成二师业余文艺演出队,代表二师参加了兵团在十八团举行的第二次业余文艺汇演。1975年宣传队解散。
  1979年工会组织恢复以后,由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文艺骨干相继调出。当年夏季由工会干事张锡忠组织,李萌、刘耀庭任教,举办了一期文艺骨干学习班,参加人员主要是中学刚毕业的学生和在校生,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1980年10月,农场重新组建了业余文艺演出队,队员24人,工会干事张锡忠兼任队长,张建军为负责人,并经常请李萌、刘耀庭作编导。1985年薄志军任指导员,李永1980至1985年,场演出队共排演小型节目120余个,话剧两场,其中自创节目50多个。有20多个节目在管局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奖,在场内巡回演出212场,为兄弟农场和县、管局慰问演出30多场,观众达12万多人次。1985年初代表宝泉岭农管局到农场总局及兄弟管局进衍慰问演出,并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慰问团演出,深受他们的好评。1982年省农场总局授予“文艺轻骑队”称号,1983年,佳木斯广播电台、电视台为场演出队作了专题报道。1983年被农场评为先进单位。1984、1985两年在宝泉岭管局业余文艺汇演中被评为精神文明队。
  农场业余演出队的成立,推动了全场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开展,他们既是文艺演出队又是工作队,在完成演出后,还抽出时间到基层单位,为基层培养文艺骨干。从1982年农场举办“金秋音乐会”开始,每年都到基层辅导,推动了基层单位文艺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