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广播、电影
第四节 广播、电影
一、广播
农场广播站,始建于1956年,地址在哈尔滨庄(现场部),当时广播设备十分简陋,仅有一台100瓦的扩大器,设一名广播员,每天除一日三次转播中央、省、地区节目外,有时自办一些本庄节目,表扬垦荒队中的好人好事等,1959年广播站归到四分场。
1960年三分场和五分场也相继建立广播站,各有100瓦扩大器一台。
1963年青年农场成立后,三个分场的广播站合并,广播站扩大器增为200瓦,各农牧生产队占用电话线进行有线广播,很多家庭装上了小喇叭。
1966年,广播站又增添了100瓦扩大器一台,500瓦扩大器两台,使播音质量有了提高,场部地区和连队都安上了大喇叭,年底,“文革”进入高峰期,广播成了派性斗争的舆论工具。
1974年是农场广播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各连队全部架设了标准双线电话线路,在广播时使用,并安上了高音喇叭,群众每天都能收听到场广播站播放的节目,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同年广播站增添了206型电唱机一台,上海牌收音机一台。播音员增到两人。
1979年广播站从机关搬到俱乐部三楼。
1980年广播站购置了GY2X27SW型有线广播机一台,7512一丙型电子管收音机和602型录音机各一台,前级增音机一台。1983年更换了电源配电盘,使播音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1983年,由于电话和广播同用一条线路,播音时全场停止通电话,有紧急电话时,则暂停播放,致使相互干扰,为此取消了对生产队的广播。各生产队相继购买了扩大器,自办了广播室,配有专职或兼职广播员,转播中央台或省、地电台节目,表扬本单位好人好事和广播通知等。1984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各生产队取消了广播员,广播仅在农忙季节表扬好人好事,平时播放通知或宣传农场的有关政策等。
为办好广播,发挥它的宣传教育作用,广播站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办好农场生活节目。1979年以后,广播站规定每天场内生活节目半小时,星期二为青少年节目,结合形势,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报道,发动群众写广播稿,1981至1985年广播站共收到群众来稿9,000余篇,年均来稿400多篇,用稿350篇左右,有效地配合了农场的中心工作,促进了农场两大文明建设的开展。
二、电影
1958年复转官兵到来以前,由萝北县电影队不定期到各青年庄、队露天放映电影。冬季,在球架上或两树之间挂上银幕,观众自带小凳,身穿皮袄,头戴大皮帽子,在寒风雪地上坚持观看。
1958年5月,创建预七师农场,由部队带来电影组,设3人。10月,全县人民公社化,电影组与县电影队合并。1959年1月,萝北县电影队部分成员分配到萝北农场各分场,四分场电影队长黄桂林,五分场电影队长李占先,三分场场址因在县城,未设电影队。同年10月各分场电影队撤销,电影放映工作由县电影总队统一管理,分片到分场,各队采取不定期放映。
1963年成立青年农场后,4月成立电影队,由3人组成,队长彭忠贤,放映员荀洪华、李行之,田力、黄桂林相继调入,11月田力调回萝北县。电影设备有101型35毫米放映机一台,58型16毫米放映机一台。当时农场初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电影队分成两组,他们用肩扛扁担挑,自行车驮,每月为每个生产队露天放映两次电影,年放映200多场次,观众3万多人次。1965年,电影队人员增加到5人。
1967至1968年,由于受“文革”影响,电影事业处于瘫痪状态,放映人员减少到1人。
1969至1976年兵团时期,放映队由3人增加到11人,成翠莲、李行之先后任队长。1973年开始旧放映机陆续淘汰,新增放映设备七套,其中103型35毫米放映机一台,南京轻四型放映机两台,8.75毫米放映机两台,红旗16毫米放映机两台,移动式汽油发电机五台。电影队分成五个机组,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放映场次不断增多,由原年放映场次250多场增到2,000多场次,单机组曾月创百场,年创600场次纪录,很多生产队每月放六场以上。
1979年俱乐部建成后,又增加了35毫米东风座机和16毫米座机各一台,从此,结束了场部露天看电影的历史。电影队结合农场形势,自编自制了形势教育、农场科技、计划生育等内容的幻灯片200多套。年电影放映1,500多场次,观众达17.5万多人次。
1982年以后,由于家用电视机的增多和新影片来的较晚,电影观众逐渐减少。1984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放映员精简到3人,队长王国录。电影队实行自负盈亏,没有场次任务,放映员按盈利额提取工资,“五五”分成。
电影发行工作:为便于广大职工能及时看上新片,确保影片周转,提高效率,农场于1983年成立影片发行站,站长由李行之兼任,设两名工作人员。影片发行站严格遵守影片管理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人接送,当年接送影片300余部。1984年影片发行站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