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场直中学
  场直中学创办于1965年,性质为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负责人邵波(兼教师),专职教师1人。当年暑假招收第一个初中班,有学生58人,校址在邮局北侧(现收购站)。
  1966年农业中学校址迁到现中学,新盖一栋砖瓦房,有教室六间,办公室一个,学生食堂和宿舍暂用一栋草房,当年暑期招收两个初中班,90多名学生,教师增加到5人,在校生140多人,农业中学有马车一台,耕地600多亩,由附近生产队代耕,学校在夏锄、麦收、秋收时组织学生劳动,以补偿代耕费用。劳动收入除少部分用于学生生活补贴外,大部分上缴农场。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农业生产,学校办的很有生机,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生造反夺权,串联,批斗“走资派”,教学瘫痪,被迫停课。
  1967年复课闹“革命”,场直中、小学合并,米景春、于策先后调入学校负责。暑期复课后,小学毕业生不经考试直接升入中学,两个初中班有学生80人左右,在校生达230多人,调入3名教师(大专2人,中专1人),生产队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学习内容基本上是《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及部分报刊文章。学校制度被破坏,秩序混乱,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968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米景春任书记,于策任主任(校长),中学改为全日制普通中学,学制为九年一贯制。六、七年级为初中,八、九年级为高中。中学教职员工增加到24人。1969年农场改兵团体制后,场直学校改称团中心校,刘维春任校长,米景春、曹波先后任教导员。同年学校开展“清队”工作,有四名中学教师被下放劳动改造。1970年暑假期间,生产队高中学生开始集中到团中心校就读。
  1975年,高中班学“朝农”办学经验,全部开门办学,开设了农业、农机、瓦工、财会、电工、畜牧等专业班,农业、农机、畜牧班在生产队办学。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学生全部返校,恢复了普通高中教育。
  十年“文革”期间,学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教学质量低,升级考试制度被取消。学生基本是不按成绩全班升级。
  1977年中、小学分开,校长刘维春,教导员曹波。十年动乱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80年中学改为十年一贯制,六、七、八年级为初中,九、十年级为高中,邵波任校长,叶志源任书记。同年农场投资兴建场直中学教学楼,1981年5月竣工,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教学楼建成后,又逐步建立了物理、化学等实验室,添置了实验仪器、药品和体育器械。一所能容纳1,500多人的完全中学基本定型。
  1982年,学制为12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林玉友、纪长林、孙盛成先后任校长,王志德、杜俊起先后任书记。生产队的初中班开始向场直中学集中,到1984年,中学生已全部集中到场直中学就读。
  1985年中学达31个班,在校生1,459人,其中初中生1,221人,高中生238人,教职员工159人,其中教师96人。
  由于教育被重视,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发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效果日益显著。1985年考入大学18名,中专14名,当年中学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管局六好学校,七名教师荣立三等功,15名教师被评为场级以上先进教师。
  二、生产队中学班
  1967年复课以后,由于萝北县不再招收农场中学生,而场部中学校舍紧张,加之“文革”影响,不注重教育,场直中学无力招收生产队学生,所以部分规模较大的生产队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当年招收学生75名。由于生产队师资水平较低,1970年,生产队的九年级学生集中到场直中学读书。到1979年生产队25所小学中有20所附设中学班,其中三队、十三队、十八队、二十三队的小学还附设了高中班,生产队中学生达912名。
  1981年场部中学教学楼建成,生产队中学班逐年减少,到1984年初中以上学生全部集中到场直中学就读。
         历届高中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