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业教育
第四节 职业教育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1981年农场实行初中毕业生需进行三年职业教育,高中毕业生需进行一年职业教育,否则不予安排工作和转正定级从此,农场开始职业教育。
1981年场直中学初中学生除考入两个普高班外,另有176名学生考入职业高中。因当时职业中学无校舍,考入“职高”的四个班全部在场直中学授课,于1984年毕业。对1981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场有关部门根据人才需要举办了各种专业培训班,教育科办了一个53人的师资班,基建科办了一个40人的瓦工班,其中有30名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2年3月将1981年毕业的高中生57人集中到机训队训练3个月,经过培训后,于1982年按所学专业安排了工作。
1982年3月,农场为解决职业中学校舍,将科研站迁到八队,原科研站改为职业中学(当时称技术学校),李德生任副校长,李建奎任书记,机训队划归技校管理,当年因技校校舍紧张,仅招收四个班196名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原在工程队培训的瓦工班,搬进技校。1982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仍由农场各部门培训,教育科招收了两个幼师班120人,机训队招收了两个班120人,计财科招收了一个财会班10人,1982年职业中学在校生达到652人有教师16人。 (含中学的四个班和各业务部门办的专业班)
1983年3月,林玉友调技校任校长,李德生任副校长,李建奎任党支部书记,当年技校建教室1,250平方米,8月招生6个班。职高在校生685名(包括中学四个班),教师21名。同年管局校容校貌检查评比中,获得管局第三名。
1984年于纯宝任第一副校长,林玉友任书记。1985年林玉友任校长,卜梦和任书记。8月林玉友调出,李志敏任第一副校长,李德生任副校长。
1985年技术学校改称职业中学,在校生518名,12个班,设有农机、农学、瓦工、刺绣等专业。校舍建筑面积2,652平方米,其中教室1,869平方米,宿舍542平方米,办公室241平方米,运动场3,000平方米。耕地22公顷,四轮拖拉机1台。教职工91人,其中教师36人,管理人员8人,服务人员13人,工人34人。
职业中学自1982年建校后,逐步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在狠抓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同时,重点抓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程设置:两年完成高中基础课教学,用一年时间学一门专业课。教材参考“全国农垦职业高中教学大纲”。专业课占总学时的35%,专业实习课占课堂教学的25%。为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建立了物理、化学实验室和资料阅览室。学校设有团支部、学生会组织,坚持常年开展活动。“职高”的办学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开展,为农场培养了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农场生产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