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成果

第三节 科研成果


一、科技应用与发展
  农场的科技工作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科技工作水平也随之有了提高。
  1955年,垦荒初期的耕作栽培技术均是老式的犁耘耕作、升量播种。1956年才开始使用双轮双铧犁翻地,单组圆盘耙耙地,单组环型镇压器镇压,手扶条播机播种,摇臂收割机收麦。牛马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1958年开始引进苏联的机械设备,翻地、耙地、耢地、镇压、播种均采取了机械化作业。另外还采用农药拌种技术和康拜因收割脱谷,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3年青年农场时期,开始使用根据亩保苗株数、种子发芽率和清洁率来计算亩播种量的方法,并使用播前和苗耙灭草的田间管理办法,以及应用机械化联合作业技术。
  1969至1976年兵团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场的科学技术工作发展缓慢。
  向阳农场时期,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场在农业生产上,采取标准化作业的技术措施,实行作物垅作、合理密植、大豆双条播、精量点播、垅包肥、秋整地、因土施肥、合理养地、品种更新、农机具改装和引进新型机具,并使用飞机喷施化学药剂灭草、灭虫和喷施化肥,旱季高炮人工降雨等科学新技术,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科研站的变迁和繁育的作物品种
  1963年春,萝北县农业试验场划归青年农场,改称良种队,由小山屯(现名山农场二队)搬迁到河北庄(现三队)。1964年春,良种队迁到红部(现科研站)。1964年冬至1972年春良种队迁往菜队(现十四队)改称良种站。1972年春至1982年良种站迁往炮连(现职业中学),改称科研站。1982至1985年又搬回红部,将原八队撤销仍称科研站。
          1963—1985年科研站繁育的作物品种表



  三、科技成果
  1983年6月以场长农艺师顾仕阁为团长组成25人的代表团参加了宝泉岭农管局召开的科技大会。
  在管局科技大会上,农场科研站、粮油食品联合加工厂被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并有15项科技成果受到奖励。
  附:管局科技大会授奖情况统计表
  在这次科技大会上,宝泉岭农管局组织了科技成果展览,农场共展出22项科技成果。附:科技成果展览表(一)
  除1983年管局科技大会受奖成果外,还有很多科技项目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附:科技成果表(二)
  1983年3月,农场在1982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对医院医疗技术上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了表彰奖励,其中断手再植主刀医生韩德轩荣立一等功,发奖金300元,其他六名协助人员荣立三等功。并对中医中药医治宫颈糜烂,针灸理疗医治面神经麻痹,中期引产推广等三名医疗卫生科技人员给予物资奖励。
  1983年9月,宝泉岭农管局召开了种子工作表彰大会,农场被评为种子工作先进集体,有十名科技人员被评为种子工作先进个人,其中一等奖五人,二等奖五人,均授予物资奖励。
         管局科技大会授奖情况统计表



         管局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展览情况统计表(一)



           一般科技成果统计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