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1958年预七师农场建立初期,有30多名从部队转业来农场的医务人员,其中,助理军医以上20多人,药剂士3人,分配在当时的各分场卫生院,由于医疗设备简陋和房舍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仅能诊治一些常见病、地方病及简单的外伤处理和开展医疗防治、卫生保健等工作。危重病和疑难病症者送萝北县医院或东北农垦总局医院诊治。
1963年3月,各分场卫生院合并组建农场职工医院,地址位于现通讯楼东侧。有14个基层单位设卫生所。
1965年5月,农场新建500平方米砖瓦结构职工医院,院址在现机关办公室西侧200米处,设门诊、外科手术室、放射科、化验室、药房和住院处等,并增添了妇科、外科手术器械和设备。有病床20张,1967年发展到50张,从此内外科和妇儿常见病可就地医治,如:阑尾、疝气等腹部手术及一般的常规化验均能正常进行,危重病人也能得到有效地抢救和治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疗卫生工作受到冲击,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取消,管理混乱,医疗事故时有发生。
1970年秋,新建医院竣工,院址在场部以西两公里,哈萝公路北山脚下,建房面积1,465平方米。为便于管理,门诊和住院处一起搬进新院址。1973年为方便机关和场直部分单位人员的简单医疗,设机关卫生所。
1976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职工医院相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内、外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并增设了中医科,住院处床位增到近百张。
建场20多年来,医疗主要设备先后添置了200毫安X光机、万能产床、麻醉机、高压消毒灭菌柜、牙科油压椅、超声诊断机等。并相继建立了超声、心电室、针灸、理疗室、口腔镶装室等。同时农场对卫生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和送外地进修学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加之医疗设备的更新,疑难病症的诊断和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上升。外科手术由下腹部发展到能做较复杂的上腹部手术。妇产科已能做子宫全切、剖腹产,并成功地抢救了前置胎盘、脱盘早剥等妇产科危重病,创造了1976至1985年无产妇死亡的记录。口腔科能诊治常见的齿科疾病和镶复各种异齿,可做下颌复位、粘液腺囊肿、颜面外伤等手术。五官科能做扁桃体摘除等。放射科能进行五官、四肢及内脏等断层摄片。检验可做生化、常规细菌等项目的化验。药剂可做十几种中、西药制剂,年均产值2万元。1985年底全场医务人员已发展到147人,其中场直医院108人。 25个生产队和14个场直工副业单位分别设置了卫生所,均配了医务人员,配备常规药物百余种,一些常见病患者能初步得到诊治。
附:1979—1985年医疗情况表(一)
1985年主要医疗设备情况表(二)
历年医务人员培训情况表(三)
历年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四)
1979—1985年医疗情况表(一)
1985年主要医疗设备情况表(二)
历年医务人员培训情况表(三)
历年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四)